新华社:暂停新股难救市场 休克疗法教训深刻
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观点认为,新股发行会形成抽血效应,造成资金面告急,大盘会随之下跌。但从国内外经验和数据来看,新股发行对股市涨跌没有显著影响,IPO的资金主要为自有打新资金和拆借资金,与二级市场关联度不高。从这个意义上说,暂停新股很难救市。
IPO与指数涨跌无直接关联
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在美国资本市场和新兴市场上,企业都有可能因市场因素而存在择机上市的情况,但没有数据显示IPO会改变股市行情的趋势。在国际股票市场上,也没有一次暴跌是因为IPO太多。
一方面,IPO融资金额大,并不一定导致股市下跌。以美国市场为例,2012年5月,IPO融资额达196.42亿美元,为当年最高月,但道琼斯指数在随后四个月内,从12393点一路上涨到超过13400点。
另一方面,IPO融资金额小甚至停止,也不一定会使股市上涨。2008年12月,美国股市无新股发行,但道指在四个月内从8776点下滑到7062点。
因此,从成熟市场的经验看,IPO导致股市下跌的说法,缺乏经济数据的实证支持,新股发行与股市涨跌并无直接关联。
其实,影响A股二级市场走势的因素很多,基本面因素和市场面因素是主导,而根本性因素是经济基本面。从收益率,波动率,换手率等三个维度对上证指数进行考察,可以发现,IPO对指数的波动率和换手率影响不显著。
中国股市起步于服务国企改革,一定程度上存在行政色彩,暂停新股发行与市场走势或有关联,但难以产生直接性联动。
IPO无法改变股市基本运行趋势
中国A股历史上共有8次新股暂停发行,其中2000年以来有5次。通过A股市场停发新股后一个月、两个月、六个月上证综指收益与停发前比较,可以看出,停发后既有正收益也有负收益,无一定之规。
直观来看,本轮暂停IPO后上证综指有涨有跌,至今尚未形成明显上涨态势,暂停后形成的庞大“堰塞湖”还成为制约市场上行的“达摩克利剑”。
从历史上看,2008年9月16日IPO暂停,上证综指一个月跌18.9%,此后一个月跌3.9%;2001年9月10日IPO暂停,上证综指在此前一个月跌5%,此后一个月跌9.2%,此后两个月跌12.7%。
除了IPO暂停不能救市之外,“扩容”导致股市下跌的说法也是与事实相悖的。以股改为例,市场对非流通股转为流通股后减持而带来的扩容预期非常明确,但上证综指从2005年6月的998点,一路上涨至2007年10月的6124点。
股改巨量扩容,造就了中国证券史上最大的牛市,这说明股市有其自身内在规律,不会因IPO的状态而受到影响。暂停新股发行,或许能起到“安慰剂”的心理效果,但不会实质性改变股市运行的基本趋势。
休克疗法不能解决原有矛盾
经济周期和市场规律,是主导股指涨跌的最重要因素,不可能通过IPO的节奏去强行改变和扭转。暂停新股发行干扰了市场运行的正常程序,不仅掣肘了直接融资功能,“堰塞湖”的形成也加剧了投资者的恐慌心理。
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是监管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投资者的损失往往成为暂停IPO的理由,但从根本上讲,造成投资者损失的原因是我国证券市场不成熟、市场化程度不高、概念炒作层出不穷、投资者盲目跟风等。
暂停新股发行,是对资本市场功能定位的扭曲,行政之风与市场化的矛盾才会真正伤害投资者利益,投资者对开闸预期的恐慌,真正影响着市场心理预期和股指走势。
同时,暂行新股发行加剧了中小企业“融资难”,排队企业为上市进行股份制改造和公司治理已付出了巨额成本,暂停一方面加剧企业财务成本,另一方面也容易使企业融资预期渺茫、资金链告急,对众多中小企业无异于雪上加霜。
理顺股市矛盾非一蹴而就,暂停新股发行的“休克式疗法”不仅不能解决原有矛盾,反而加剧了市场新问题的形成。“发展中的问题需要在发展中解决”,中国股市的问题也需要在发展中逐步探索、完善,最终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