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日前发表声明说,中国人2012年在海外旅游消费额达1020亿美元,创下历史纪录,同时比2011年的730亿美元海外旅游消费额增长了40%。自此,中国已超越美国等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际旅游消费国。
有两大因素促进了中国人的海外消费:一是中国出境旅游人数持续增长,而不论因公出国还是因私出国人群,都有比较高的海外消费行为;二是中国国内食品安全、环境污染问题依然严重,这导致国内很多消费转移至国外(奶粉代购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曾有旅游研究机构统计,中国高端旅游市场80%的客人来自华东、华北地区,人均消费接近10万元。
不可否认,中国正在向消费型社会转型,希望依靠内需推动经济发展。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最终消费对GDP贡献是51.8%,资本形成贡献50.4%,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贡献-2.2%。乍看之下,最终消费似乎已开始担纲大任,但若挤出政府消费的水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可能要打上一些折扣。境外消费的强劲增长再次显示,中国并不缺消费能力,但中国国内的消费环境仍然不佳,这使得中国的“消费外流”现象十分显著。
虽然个人的消费行为无可厚非,但值得反思的是,中国应当如何启动消费社会?近几年中国促消费政策已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时的短期刺激政策转变为基础性和机制性建设,国家陆续出台了一些有利于对消费长期拉动的政策,如《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降低流通费用提高流通效率综合工作方案》,这些都有利于降低流通成本,改善消费环境。
不过,笔者认为,要想把中国的消费者留在国内,还应该从根本上入手:首先,促内需和消费的转型目标要求中国的税收政策全面改革,而当前境内游客海外消费热正凸显了奢侈品税和消费税改革的必要性。其次,仅有消费需求可能还是不够的,必须要有自己的消费品牌。而这正是国际企业所能提供的内容。不过,培育一个优秀的消费品牌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需要日积月累的时间,还要有良好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