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股市场“跌跌不休”,成交量也迅速萎缩,显示出市场参与各方对后续行情的演绎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分歧。
从公布的3月PMI数据来看,经济处于复苏的轨道中。一方面是因为我国3月PMI指数为50.9,比上月回升0.8个百分点,相比1-2月PMI均值回升0.6个百分点。说明春节后的企业扩张态势已经显露出来。另一方面则是就业压力明显减缓。3月从业人员指数为49.8,比1-2月均值回升2.1个百分点,虽然仍低于50的警戒线水平,但回升的数据显示出就业压力在缓解,也就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短线经济回升的趋势。毕竟只有经济回升,才会更大规模地吸纳劳动力。如果进一步追究的话,经济回升的趋势似乎并不是很乐观。因为2013年3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9,较上月上升0.8个百分点,该指数连续六个月保持在50以上。表面看来,我国经济仍然延续着上升通道前行。但是,回顾历史,不难看出,2006年以来,3月PMI均值环比1-2月均值平均上涨2.9个百分点。而今年3月,PMI为50.9,环比1-2月上涨0.7个百分点,远弱于季节性,说明经济虽然处于复苏的轨道上,但持续增长动能偏弱。
这也得到了两则信息的佐证:一是大量的上市公司在近期公布了第一季度业绩预警,尤其是一些强周期性个股,说明经济复苏仍一波三折。二是有色金属、煤炭等大宗商品价格指数也出现了不振的态势,说明经济规模虽然有所扩大,但对大宗商品新增产能的消纳远低于预期,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经济复苏的脆弱性。
因此,业内人士对A股的后市走势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担忧。一方面是因为本轮反弹的逻辑起点主要是经济复苏与货币宽松。但从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不仅仅经济复苏是脆弱的,货币政策的取向也是渐趋紧的。比如说近期央行就持续正回购,这无疑不利于短线A股的估值复苏。另一方面则是经济复苏的脆弱性,也将使上市公司的业绩成长趋势变得复杂起来,前文提及的第一季度大量上市公司出现业绩预警就是最好的说明,在此背景下,A股的估值重心无疑有下移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