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中国光伏产业,还能迎来春天吗?

2013年04月06日 07:36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陆培法

    2013年3月,无锡尚德进入“破产重整”。

    无锡尚德是我国最大、也是世界四大光伏企业之一。

    今年的国内外市场显示,中国光伏产业目前正遭受欧美“双反”与国内产能严重过剩的双重考验。人们不禁担心,中国的光伏产业还能拥有春天吗?

    仅仅是产能过剩,不能看衰整个产业

    中国光伏产业联盟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太阳能光伏总产能大于实际需求量1.5至2倍。

    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秘书长王勃华向记者透露,2011年统计的光伏企业数为262家,2012年已经降至112家。“这意味着超过一半的企业退出了光伏行业,即便如此,2012年我国建成的光伏组件产能达4500万千瓦,是2009年的700%。”

    分析人士认为,尚德破产是中国光伏产业最具风向标作用的信号,意味着政府不再无限制给光伏企业输血,而是决定让市场优胜劣汰,中国光伏产业进入重新洗牌期。

    江苏的一位光伏企业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清洁能源,光伏产业仍然具有光明前景,理由有三:一,太阳能发电的成本不断下降,而化石能源的成本在不断上升;二,从可持续的角度看,化石能源在不断枯竭;三,环境保护的倒逼。作为雾霾的重要制造者,火电厂未来肯定要受到限制。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杂志称,中国光伏整合未必是坏事。“只有更多企业倒闭,产量供大于求、价格直线下跌的局面才能缓解,企业才能购买更多设备并投入新技术,长期来看太阳能才能同化石能源一较高低。”

    专家们纷纷指出,目前看来,中国光伏产业已进入洗牌周期。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在适当时机进行洗牌不一定会对相关产业发展带来拖累,反而会使相关行业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填表安装、电网平价,中国也能实现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司司长王骏向记者介绍,以德国分布式屋顶光伏电站为例,如今已简便到“填表安装”的地步,居民只需到规划部门填一张申请表,银行就会实地考察屋顶面积、光照条件等,以此确定贷款发放。随后,安装公司将会上门安装屋顶光伏电站。

    今年1月,常州高新区粤海工业园1570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并网发电,这是国家出台小型光伏电站免费并网政策后江苏首个正式并网项目。

    “由于发电成本较高,光伏产业还处在‘引导扶植期’,需要多方面分担成本:一是依靠政府方面的补贴,二是银行或保险公司的长期介入,三是光伏企业自身的进步。”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秘书处王世江如是说。

    目前,德国、澳大利亚、巴西以及美国部分州,如加州,已实现或接近“电网平价”,即太阳能发电成本与传统发电成本相当。

    “发展光伏产业是‘扩大市场’与‘降低成本’同时推进的过程。”王勃华说,帮助国内光伏企业走出“双反”打压阴影,一方面要借助市场力量淘汰落后的产能,让有竞争力的企业活下来;另一方面要建立相关的补偿机制,分散光伏产品较高的成本,让国内消费市场用得起这种产品。

    启动“光伏下乡”,扩大内需在行动

    记者了解,工信部正在牵头组织制定一项主题为“光伏下乡”的计划,旨在推动太阳能光伏发电大规模进入农村市场,搭乘未来城镇化建设的“顺风车”。

    尽管目前业内对农村市场对于光伏发电的承受力还存在诸多疑虑,但据太阳能专家韩启明分析,按照国内诸如中节能等企业的经验,一个占地半亩的农村塑料大棚,装上几千瓦的光伏发电系统总投入须达12万到13万元,财政可补贴3万到4万元,农民投入2万到3万元,剩下的靠银行贷款解决,这对于开发商来说仍属可承受的范围。

    事实上,国内各地今年都在以落实新一轮光伏应用扶持政策为契机,以金太阳示范工程、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示范区等国家分布式应用项目为渠道,结合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绿色能源示范县、太阳能示范村创建,全面推进光伏应用。

(责任编辑:刘佳)

  • ·"钱荒"影响进一步蔓延 深圳银行人士曝暂停放贷
  • ·黄金价格跌穿1300美元 首饰行业再次降价成定局
  • ·保监会发布保险业经营数据 保费收入同比增近10%
  • ·债务问题仍将长期困扰欧洲 需防债务危机"后遗症"
  • ·货币市场利率上升 上市公司2425亿短融券承压
  • ·民间资本银行梦现曙光 启动民营银行试点呼声再起
  • ·基金公司垂涎余额宝大餐 货币基金并非无风险
  • ·市民不知情被兴业银行贷款百万 未办业务成VIP
  • ·泰康理赔条件苛刻投诉无回音 客户直斥就是骗子
  • ·格力空调安装不当泡坏地板 7000元损失仅赔400
  • ·上海远洋七号被指墙体太松 业主质疑墙是豆腐渣
  • ·免责条款多取证困难 信用卡“盗刷险”理赔难度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