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金融证券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股票分红缘何变"割肉" 专家:红利税在实践中逐步完善

2013年03月29日 08:59   来源:深圳特区报   

    时下,伴随着上市公司年报进入密集披露期,高送转炒作再次唱主角。但与往年不同的是,从2013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差异化红利税政策,使得一些炒短线的投资者得不偿失。

    业内分析人士称,新的红利税政策是在确保投资者整体税负有所下降的前提下,根据持股期限,分段实行的差异化税率,红利税有助于引导股市形成价值投资的良好趋势,但仍有改进余地,可在实践中逐步完善。

    分红后可能要倒贴

    擅长短线操作的广州股民李先生最近很郁闷。“我投资的股票分红方案是10转9股派0.5元,1万股能拿到的现金分红是500元,可红利税要交1900元,这样,分红不够缴税,还要倒贴1400元。”李先生说。

    记者调查发现,今年与李先生有相同遭遇的投资者不在少数。来自广州市地方税务局的消息称,2013年1月1日后,股息红利等应纳税所得计缴个税不再一刀切,而是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证监会关于实施上市公司股息红利差别化个人所得税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执行,持股期限长短决定税负高低。具体税率为:

    持股期限在1个月以内(含1个月)的,其股息红利所得全额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实际税负为20%;持股期限在1个月以上至1年(含1年)的,暂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实际税负为10%;持股期限超过1年的,暂减按25%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实际税负为5%。

    也就是说,按照李先生的情况,在持股未满一个月的情况下,应缴纳的红利税为:10000股÷10股×(9+0.5)元×20%=1900元

    截至3月25日,两市已有514家公司公布分红预案,其中沪深300成分股中有66家公布分红预案。从分红预案来看,中小板和创业板公司都很慷慨。其中,创业板的乐视网方案为10转9股派0.5元,舒泰神10转8股派4元;中小板的八菱科技分红方案为10转8股派3元,国电清新10转8股派2元。

    这意味着,如果投资者持有高转送股票,需要特别注意买股票时间和公司股权登记日,并详细了解红利税的征收方式,避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一旦出现分红不够缴税的情况,股票账户资金将会自动被扣取,甚至冻结,因此满仓的投资者要特别留意。

    需考虑税收公平原则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红利税差别化征收的目的在于引导价值投资,而投资股票的价值其根本还是在于上市公司的表现,而不仅仅是依靠分红送股。

    如何能在A股市场发掘更多的好公司,实现上市公司的优胜劣汰,制定相应的制度让好的公司脱颖而出,让差的公司自然淘汰,是股民能通过价值投资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关键。

    业内专家认为,红利税有助于引导股市形成价值投资的良好趋势,但仍有改进余地,可在实践中逐步完善。

    首先,红利税要充分考虑税收的公平原则。建议参考国外的一些成功做法,比如美国的红利税按个人或家庭收入的高低设置了不同的税率档次,以确保穷人的税率低于富人的税率,实现了为穷人减税。其次,要充分考虑股民的收益,如果在股市中亏损,还要征税,那可能是雪上加霜。

    此外,如何让红利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专家认为,红利税应该更好反哺股市,保护股民利益。可以考虑把红利税的一部分专款专用,设立一些公益性的基金项目,如股民权益保护基金等,这既有助于股市的长远健康发展,也能使股民对股市更有信心。

(责任编辑:刘雅芳)

  • ·"钱荒"影响进一步蔓延 深圳银行人士曝暂停放贷
  • ·黄金价格跌穿1300美元 首饰行业再次降价成定局
  • ·保监会发布保险业经营数据 保费收入同比增近10%
  • ·债务问题仍将长期困扰欧洲 需防债务危机"后遗症"
  • ·货币市场利率上升 上市公司2425亿短融券承压
  • ·民间资本银行梦现曙光 启动民营银行试点呼声再起
  • ·基金公司垂涎余额宝大餐 货币基金并非无风险
  • ·市民不知情被兴业银行贷款百万 未办业务成VIP
  • ·泰康理赔条件苛刻投诉无回音 客户直斥就是骗子
  • ·格力空调安装不当泡坏地板 7000元损失仅赔400
  • ·上海远洋七号被指墙体太松 业主质疑墙是豆腐渣
  • ·免责条款多取证困难 信用卡“盗刷险”理赔难度大
  • 鍒嗕韩鍒帮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