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证券公司国际化步伐提速 券商入港需警惕风险

2013年03月22日 07:15   来源:经济参考报   

    近日,中国证监会机构监管部巡视员欧阳昌琼接受采访时表示,正在考虑放宽证券公司赴港设立分支机构主体资质条件的限制,会尽可能降低诸如证券公司分类级别、净资本之类的硬性要求。

    业内人士表示,证券公司赴港设分支机构门槛的放低,释放了内地券商国际化步伐提速的信号。作为内地券商“走出去”战略的桥头堡,香港的券商分支机构能够成为公司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和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据点,但同时也须谨防客户结构、法律法规、市场特征等方面的经营变数和风险。

    赴港设分支机构门槛有望放低

    公开资料显示,我国内地证券公司赴港设立分支机构开始于2005年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补充协议二,其中提到内地允许符合条件的内地创新试点类证券公司根据相关要求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

    目前,我国适用于证券公司到香港设立分支机构的相关资质条件的规定仍较为严格。如要求券商的净资本不低于30亿元;主要业务市场占有率不低于行业中等水平;近两次分类评价为BBB类以上、其中至少一次为A类;近三年至少两年盈利等。

    欧阳昌琼说,对于赴香港设子公司的证券公司,监管部门对其主体资质条件有要求,现在正在考虑适当放宽,让证券公司自己决定是否去香港开设分支机构。相关政策的修订已经征求过意见,准备在履行完一定程序后就公布。

    在港“国际化”业务未全面铺开

    香港是中资券商国际化的首选基地。

    “对于中国国际化券商的产生来说,香港主要是起到一个桥头堡的作用,”李大霄说,随着券商的资本积累和规模壮大,到境外设分支机构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这也是内地券商推进境内外业务联动、参与国际资本市场不可回避的选择。

    长江证券董事会认为,随着国外券商进入中国资本市场节奏加快、国际板推出的呼声日益高涨,适时启动“走出去”战略,拓展国际业务,已成为公司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据悉,作为“走出去”的第一步,长江证券计划向监管机构申请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

    国际业务是中资券商进入香港的目标。

    “券商密集赴港设立子公司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券商国际化的战略布局考虑,二是内地客户投资品种的需求多样化,香港资本市场上产品更丰富。”宝来证券(香港)董事总经理邱国洋表示。

    然而,近年来入港的中资券商“拳脚”并未得到完全施展。

    据了解,为数众多的内地背景新设香港子公司主要是开展经纪业务,资产管理业务、投行业务相对较少,即使有也只有框架难上规模。在资产管理业务方面,中资行也往往选择与外资大行合作,比如中银国际与英国保诚保险设立合资资产管理公司,招商证券与大福证券合作。

    “内地券商香港子公司的零售客户基本来自内地。”结好证券深圳代表处首席代表王彧直言。

    入港券商须提升“国际化”素养

    近年来,随着内地和香港资金流动、货币、证券等双向交流日益密切,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券商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开展股票承销等业务,加强了中资券商的整体实力。

    “如中信、中金、海通等中资券商机构就通过在港设立分支机构等方式,逐渐拓展了承销、发行等投行业务,逐渐打破了外资垄断业务的局面。”李大霄说。

    但是,业内专家提出,香港的市场和国际接轨更为紧密,也更为开放和成熟,其客户结构、法律法规、市场特征、风险控制等方面也与A股有很大不同,这给券商带来一定的运营风险。

    考虑到目前我国仍是全球第三大券商市场,地位相对仍弱小,开放程度也有待扩大,真正的国际化券商是一个综合竞争力的考验,须从人才、理念、业务等方面都与国际市场深度对接,但目前具备这种条件和意识的内地券商尚少,还需要较长时间的培育,李大霄表示。

    总体而言,券商“走出去”的战略能否取得成功,关键还在于自身的业务能力和长远规划能力的提高,否则将难以借助扶持政策的东风。

    

(责任编辑:毛宇舟)

  • ·"钱荒"影响进一步蔓延 深圳银行人士曝暂停放贷
  • ·黄金价格跌穿1300美元 首饰行业再次降价成定局
  • ·保监会发布保险业经营数据 保费收入同比增近10%
  • ·债务问题仍将长期困扰欧洲 需防债务危机"后遗症"
  • ·货币市场利率上升 上市公司2425亿短融券承压
  • ·民间资本银行梦现曙光 启动民营银行试点呼声再起
  • ·基金公司垂涎余额宝大餐 货币基金并非无风险
  • ·市民不知情被兴业银行贷款百万 未办业务成VIP
  • ·泰康理赔条件苛刻投诉无回音 客户直斥就是骗子
  • ·格力空调安装不当泡坏地板 7000元损失仅赔400
  • ·上海远洋七号被指墙体太松 业主质疑墙是豆腐渣
  • ·免责条款多取证困难 信用卡“盗刷险”理赔难度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