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汇丰人寿闪电关闭个险渠道 逾百名员工被裁

2013年03月21日 10:12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3月20日,汇丰人寿宣布关闭个人营销员渠道,专攻银保渠道,并称此举对现有保单没有影响。由于事发突然,逾百名员工面临被闪电辞职,引发员工抗议,但中德安联同时表示,愿接收汇丰人寿所有的个险营销员。对此,有市场人士表示,中德安联人寿接手的背后深意引人遐想。小编特整理相关报道,与网友一同直击该事件始末。

    突然关闭个险渠道

    3月19日晚7点05分,汇丰人寿员工王西(化名)收到了一条短信,通知20日早上8点30分开会,地点在汇丰银行大楼18楼会议室。

    “早上9点,公司首席执行官林丽霞在会议室宣布,公司经营不善,决定将个人营销员渠道关闭。”王西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有些无措,“宣布完这个消息后,她便匆匆离开了,没有做任何解释和回答。”[详细]

    一些业内人士表示,汇丰人寿关闭个险渠道,或因其个险业务“不赚钱”。2012年,汇丰人寿在中国内地的保费收入为5.29亿元,较上一年增长78%;但是,其中92%的新单业绩来自银行保险业务,个险微乎其微。

    某险企副总罗先生表示,其实个险的成本也比较高,首年基本是负债经营,需要靠续期来打平其成本。[详细]

    汇丰回应:现有保单未受影响

    汇丰人寿去年保费增长78%,其中银保业务增长92%,为此,公司决定整合资源,专注银保核心业务的发展,关闭人寿保险个人营销渠道业务。汇丰表示,将个人营销渠道主职管理及销售支持的员工提供重新安置工作的机会,中德安联人寿愿意为汇丰人寿所有的个人营销员提供相对应的工作岗位。

    汇丰称,关闭个人营销渠道之决定对个人营销渠道的现有客户没有影响,个人营销渠道客户的保单将继续保持有效,汇丰人寿将继续为现有的个人营销渠道的客户提供服务。然而,汇丰人寿将不再受理个人营销渠道之新客户业务。汇丰人寿将重点为汇丰银行和其他战略合作银行之客户提供满足他们需求的全方位人寿保险解决方案。

    数据显示,2012年,汇丰人寿在中国内地的保费收入达到人民币5.29亿元,较前年增长78%;92%的新单业绩来自银行保险业务。[详细]

    营销人员或转岗至中德安联

    “汇丰预谋关闭中国内地人寿保险个人营销渠道业务,200多员工即将失业。”多名网友在微博上图文爆料称,汇丰人寿在事前毫无通知的情况下,决定关闭内地人寿保险个人营销渠道业务。多名爆料网友激愤地表示,汇丰此举是“对客户极度不负责任”、“决策损害了200多员工利益,并且损害了几万客户的几亿元资产”。

    对于关闭内地个人寿险业务渠道,汇丰人寿市场部负责人表示董事会方面确实已决议关闭汇丰人寿在上海的个人渠道。取而代之的是,中德安联人寿愿意向所有个人渠道营销人员提供相对应的工作岗。据了解,被裁员工仍对该结果表示不满意,员工代表目前仍在与汇丰高层进行协商。[详细]

    中德安联接手背后或有深意

    有意思的是,就在汇丰人寿昨天宣布关闭个险渠道的同时,总部大楼仅一街之隔的中德安联人寿突然宣布,愿意为汇丰人寿所有的个险营销员提供相对应的工作岗位和发展机会。中德安联人寿给出的理由是:自2008年以来,其外方股东德国安联就一直是汇丰银行全球首选的战略合作伙伴。

    中德安联人寿接手的背后引人遐想。有市场传闻称,安联的最终目的,是想将汇丰人寿全部买下,然后将其与中德安联人寿进行整合,不过这一说法并未得到两家公司的证实。其实早在去年,市场就传出汇丰控股计划将其在华合资寿险公司汇丰人寿出售,一直在寻觅合适买家。

    值得一提的是,汇丰与安联交情匪浅。2012年,汇丰控股决定把旗下台湾寿险业务出售给安联。此外,汇丰还与安联签订了长达10年的银行保险协议,汇丰银行将在亚太地区、欧洲和土耳其分销安联的寿险产品,安联为此向汇丰支付了1亿多美元。[详细]

    

(责任编辑:马欣)

  • ·"钱荒"影响进一步蔓延 深圳银行人士曝暂停放贷
  • ·黄金价格跌穿1300美元 首饰行业再次降价成定局
  • ·保监会发布保险业经营数据 保费收入同比增近10%
  • ·债务问题仍将长期困扰欧洲 需防债务危机"后遗症"
  • ·货币市场利率上升 上市公司2425亿短融券承压
  • ·民间资本银行梦现曙光 启动民营银行试点呼声再起
  • ·基金公司垂涎余额宝大餐 货币基金并非无风险
  • ·市民不知情被兴业银行贷款百万 未办业务成VIP
  • ·泰康理赔条件苛刻投诉无回音 客户直斥就是骗子
  • ·格力空调安装不当泡坏地板 7000元损失仅赔400
  • ·上海远洋七号被指墙体太松 业主质疑墙是豆腐渣
  • ·免责条款多取证困难 信用卡“盗刷险”理赔难度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