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条款苛刻 “贵就赔”或沦为噱头

2013年03月19日 13:37   来源:广州日报   薛松

  电商频频掀起价格战 为抢客源争相推“价格保护”政策 专家认为

  本周起,又一家电商腾讯易迅网推出了网购“价格保护”政策,这使得实施“价保”的电商平台已达五六家之多。对此,有消费者说,电商们的价保条款还是太苛刻,与苹果没法比。有专家说,在电商此起彼伏攀比降价的背景下,价格保护会沦为一种噱头,还不如靠品质和服务来取悦用户。

  价格波动太大 消费者很受伤

  去年被喻为电商价格战之年,有三四波大型价格战,整体价格最大降幅为12月的4.5%,其中,数码业降价最显著。互联网分析师刘兴亮认为:“电商价格战、促销这么频繁,各家会互相比价调价,消费者往往刚买价格就下去了,很受伤。”腾讯电商相关负责人宋旸说,调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可能是上游供应商价格发生变化,也有可能是随着季节变化、竞争对手价格变化进行的临时调整。

  按照规定,目前我国的电子类产品并没有价格保护的相关政策,定价是由市场和企业主导。按照我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消费者一旦完成支付就可被视为交易完成,企业并没有补偿义务。淘宝上不少商家声明:电子产品价格每天变化,尤其是新款手机价格不稳定,货物一旦发出,降价不退差价,涨价也不找买家补。

  尽管如此,监管部门要求电商保护消费者权益。商务部发布的《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服务规范》要求,平台经营者可自行决定是否设立冷静期(冷鲜产品、食品、化妆品、药品等除外),允许消费者7天内无条件退换货,包括对价格不满,不过并非强制要求。

  为争取用户,越来越多电商却主动推出“价格保护”条款。昨日,记者调查发现,在京东商城、当当网、国美在线、新蛋中国等电商网站中,均有价格保护服务的相关条款。腾讯电商易迅网也在上周推出“价格保护”条款。

  疑问:

  部分条款过于苛刻

  对消费者不公平

  不少消费者说,价格保护这种做法值得推广,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对消费者要求过于苛刻。

  1.一旦签收就无效。电商网站的价格保护政策大多规定消费者一旦签收就不予赔付,而且必须是消费者自己通过网页、热线电话提交申请,才能启动价格保护服务的实施程序。而苹果的“价格保护”时间可高达14天。

  2.限制门槛太多。从各大电商的细则中还是看到了不少限制门槛。例如,无效订单和已申请或完成退款、退货的商品不享受“价格保护”;调价幅度低于5%的商品不享受“价格保护”;团购、抢购、天黑黑、早市、周末特价等优惠活动的商品不享受“价格保护”,以及炒货商、经销商、企业客户等不享受“价格保护”。苹果在中国的价格保护仅限于苹果网店和四大实体店,其他经销商被排除在外。

  3.不给现金只返积分。各大电商价格保护的手段也仅是通过积分返还而并非直接退款,这对于现金付款的消费者并不公平。有电商给出的解释称:超过60%以上的订单是以货到付款的形式完成的,如果要实现主动补偿现金,就需要对大量的客户开展电话回访,收集其银行或第三方支付账号信息,不仅效率低下,而且还涉及敏感隐私问题。

  专家看法:

  与其低价竞争 不如提高服务

  “这实际上还是价格战的延续。”刘兴亮认为, 网购消费者对价格敏感,电商因此相互比价,不断降价,并喊出“贵就赔”的口号,最后更像是一种噱头,商家不可能永远攀比降价,也不可能一直保价。

  还有专家说,普遍的价格保护策略在实际上很难执行,因为国内的渠道体系庞杂,尤其是在流通过程中要消耗一定的时间,最基础的价保时间难确定。比如国内电商对价保时限都在“24小时”、“签收前”这么短的时间内,对此宋旸认为,由于价保刚刚上线,还需要一段时间来测试系统的稳定性及收集用户反馈,所以第一期会提供用户可以在24小时之内享受价格临时调整或者大幅促销带来的差价返还,后续将会试具体运营数据的变化进行调整。

  专家建议国内企业应该效仿苹果,靠品质和价格稳定来取悦用户。知名互联网专家刘兴亮认为,B2C商家们应该改变“烧钱换流量”的做法,把原来常用的价格战转变为服务战、品质战。

  链接:部分电商的价格保护政策

  苹果:如果自收到货物之日起14个日历日内,苹果降低购买的任何产品(促销/特定/折扣/翻修产品除外)的价格,可以要求退还或贷记对你收取的价格与目前销售价格之间的差额。

  易迅:消费者购买满足相关规定的商品在24小时之内若出现价格下调,将会把差价主动补偿到消费者的账户。

  京东商城:在订单签收前申请价格保护,申请成功,可按照提交申请时商城售价支付,或通过积分形式返还差价。

  当当网:客户可在成功签收订单24小时内联系客服,会以礼券形式差价返还。


(责任编辑:朱丹)

  • ·"钱荒"影响进一步蔓延 深圳银行人士曝暂停放贷
  • ·黄金价格跌穿1300美元 首饰行业再次降价成定局
  • ·保监会发布保险业经营数据 保费收入同比增近10%
  • ·债务问题仍将长期困扰欧洲 需防债务危机"后遗症"
  • ·货币市场利率上升 上市公司2425亿短融券承压
  • ·民间资本银行梦现曙光 启动民营银行试点呼声再起
  • ·基金公司垂涎余额宝大餐 货币基金并非无风险
  • ·市民不知情被兴业银行贷款百万 未办业务成VIP
  • ·泰康理赔条件苛刻投诉无回音 客户直斥就是骗子
  • ·格力空调安装不当泡坏地板 7000元损失仅赔400
  • ·上海远洋七号被指墙体太松 业主质疑墙是豆腐渣
  • ·免责条款多取证困难 信用卡“盗刷险”理赔难度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