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下午,《农村金融时报》记者在贵州代表团领略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晓灵的不同风采。会场上的她,干练、大气,接受记者采访的她,亲切、风趣。
采访吴晓灵的“场地”比较特殊,是在代表团的电子阅览室。对话从城乡一体化开始转到金融上,吴晓灵认为,城乡一体化对于金融来说并不特殊,金融服务都一样。城市化就两块,第一块,如果加大市政建设,看政府怎样多渠道融通资金。市政建设资金的筹措,重要的是怎样处理好政府债务。可以运用多种金融工具来筹集资金,但涉及到政府债务的承受能力问题。第二块,如果有一些事务跟其他一样,按照市场利率或者市场原则不能够满足但又确实必须要干的,财政应该帮助金融机构承担一定风险,如担保或一定的贴息补贴,再就是市场化运作。
“我个人认为,所有的金融共分三种类型。一个是政府如何通过金融手段来筹措资金,另一个是政府如何用自己的财政资金引导金融资金的投入,这就是政策金融,包括风险承担、利息的补贴。第三个是市场金融,所有的事情都要按市场原则来获得。”
说到普惠金融,吴晓灵认为,如果按照正常渠道和商业性原则去做,有一些能行,但之于低收入者、贫困人群和小微企业,如果金融机构要对他们完成信贷服务,付出的显然比一般的金融机构要多。
吴晓灵说:“如果有些金融机构能够为上述群体提供服务,希望在财政税收上给予引导,这方面我已经提了好多年。如一个金融机构70-80%的业务都是1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或者是10万元以下的个人贷款,而且都是信用放款,我特别强调信用放款这一点,因为这些机构承担了很多风险,成本和投入也比其他机构高,那就实行税收减半。”这样做是鼓励金融机构要交25%的所得税、5%的营业税去做大户,还是交2.5%的营业税、12.5%的所得税去为低端的小微企业和贫困人群服务,通过财政税收政策给大家一个错位竞争的选择的余地。
“我讲的普惠金融主要是这个层面的意思,即建立出台引导普惠金融发展的财税政策。”在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7所高校任兼职教授、博导的吴晓灵笑着说:“我不适合当新闻人物,我所有的观点都是一种理论思考,而且是多年在研究和提倡的,并不是一下子多么吸引眼球的东西。”
据记者了解,长期以来,吴晓灵不遗余力地推动金融改革、经济转型、法治建设、上海国际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等,著有《银行信用管理与货币供应》、《银行与企业债务重组问题研究》等著作,并领衔的人民福祉指数研究、《基金法》修法等,曾获2011年度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