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缓解中小微企业发展难题,今年工信部将专门针对小微企业开展“扶助小微企业专项行动”。其实,每年初相关部门都会针对中小微企业开出“良方”,但每年的“药方”大同小异。为何“年年治病,病根未除”,正应了那句“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翻看资料,近年相关部门对中小企业的重视前所未有,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2009年扶持中小企业“国六条”及 《关于进一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若干意见》;2011年出台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6条金融政策和3条税收政策;2012年也专门针对小微部署具体扶持举措。可见,国家已意识到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数据也显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总数已过亿,占企业总数的99%,而且提供了80%以上的社会就业岗位。
扶持政策年年出,为何实际感受却不那么明显?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政策落实不到位。中小企业量大面广,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对政策敏感度不强,许多优惠政策实施多年,企业浑然不知的不在少数。造成信息不对称的原因,除了企业主动性不强外,还在于相关部门服务意识跟不上。针对这种情况,从去年开始,上海市中小企业办面向上海10万多家中小企业,免费发行《中小企业信息速递》,有效缓解了信息不对称问题。今年,市中小企业办还面向所有备案的中小企业推出网络版,信息传递更及时、更迅速。
与此同时,很多政策没有真正触及中小企业发展难的核心。像每年的政策都会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但银行也要追求效益最大化,必然也要从风险和盈利角度审慎放贷。一边是中小企业“嗷嗷待哺”,一边是银行“只爱大户”,完全解决矛盾似乎不可能。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行的办法呢?其实,在日本等中小企业发展比较好的国家,早就有专门面向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银行,这类银行由政府牵头成立,对坏账率有更大的容忍度,中小企业不需要抵押就能在最短时间内获得贷款,让很多原本被银行歧视的中小企业躲过“死在一口气”上的危机。
此外,在用工问题上,由于规模相对较小,不少中小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从去年开始,国家工信部联合教育部共同推出 “全国中小企业网上百日招聘高校毕业生”活动,为很多中小企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今年这一活动还将持续。笔者认为,中小企业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政府在政策层面还应再提供一些帮助,切实减轻企业的用工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