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发展有客观规律,不是你想城镇化就能城镇化,它和经济发展的程度联系在一起,古时候讲市井文化,就是城市里要有井,要有饮用水。以前我们讲的阳面、阴面,城市往往都建立在山之南、水之北的地方,是有它的意义的。”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表示,城镇化的前提不能违反客观规律,如果发展得不平衡,或在过程中走得不好,纠正起来就难了。
当前在城镇化过程中,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协调的问题日趋严重,其中,水资源匮乏表现得尤为明显和突出。
郑州航空港区距市区仅20公里,号称世界最大的智能手机生产基地。目前已有富士康、统一、好想你等工业企业入驻。其中,仅富士康就有26万名员工。根据规划,到2020年航空港区将成为“集科技、低碳、智慧、活力于一体的现代化新城,面积达100平方公里,人口150万人。”
但就是这样一座正在崛起的未来之城,从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无水可用的窘境。河南省水利厅相关人员介绍说:“企业进来得很匆忙,原本想利用黄河建个地表水厂,但后来发现没有用水指标了,现在变得很被动。”目前,一个1万吨的地下水厂,是整个港区唯一的水源。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在建城扩镇的过程中,因忽视水资源合理利用规划,而陷入“先建城、后找水”的尴尬局面,为城镇化后续发展带来隐患,以致部分大中城市用水矛盾也日益突出。
统计数据显示,北京人均水资源量已从300立方米降至100立方米左右。石家庄市规划2020年市域总人口达106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5%,但目前该市年均缺水约10.4亿立方米,即使南水北调工程建成后,缺水率仍将达17.1%。
作为城镇化先驱的浙江也同样面临这方面的问题,《经济参考报》记者从浙江省水利厅获悉,浙江省多年人均水资源1800立方米,低于全国人均水平的2200立方米,逼近世界缺水警戒线。
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院副院长李文溥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城镇化过程中所面临的资源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也有业内人士指出,长期的长距离调水一方面会推升城镇化成本,另一方面,一旦遇到突发灾害破坏调水工程,城镇用水将受到影响。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在城镇化进程中应对资源的承载力进行先期规划,一个城市到底承载人口是多少,资源是否匹配,应有怎样的布局,使城镇化的合理布局、人口承载力和自然环境的承载力相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