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万福生科事件或掀投行模式变革

2013年03月06日 07:39   来源: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3月1日,万福生科发布自查公告自曝2008年至2011年间,累计虚增收入7.4亿元左右,虚增净利润1.6亿元左右。绿大地事件还没有散去硝烟,万福生科又给了资本市场一重打击,加之此前形式各样的业绩变脸,有投资者戏称资本市场已经成为散户刑场,而保荐机构作为不可回避的角色,也备受市场质疑。

  有投行人士坦言,近期的两起造假大案,或将成为投行模式改革的分水岭,在日渐严厉完善的监管制度下,批量式、快餐式的保荐模式或将成为过去时。

  平安证券转型阵痛

  在万福生科事件中,投资者又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平安证券。

  上述投行人士称,创业板开闸后,抢项目,占地盘成为投行的最大目标,投行这种精细活也被做成了工业大生产模式。平安证券成为典型。

  从2008年开始,平安证券的净利润如“雨后春笋”般往上走,从2008年的5个亿净利润,到2009年的10个亿净利润,再到2010年15亿净利润,特别是在中小企业中,平安证券显示出不俗的实力。

  但是其后的几年,平安证券似乎开始走向了下坡路,胜景山河上市前被叫停,投行人员大量流失,现在又因为万福生科再次成为市场热点。

  对于万福生科事件,平安证券的态度显得更为公开,也没有对该事件讳莫如深。平安证券表示,万福生科作为历史遗留项目,公司会承担相应的责任,并配合政府、监管部门寻求稳妥的解决方案。但其实早在2011年,该公司就对投行业务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树立了以质量第一,而不是数量第一的原则。

  据了解,平安证券自2011年全面稽核排查风险,并在业内率先改革,强化投行风控,采取“风险连坐、奖金递延、加大违规处罚”等措施,大动“手术”,不惜以保荐人流失和牺牲短期利润为代价,以期实现公司的长期健康发展。

  胜景山河和万福生科作为同时期的项目,是平安证券粗放式发展模式下的畸形产物,一位老投行人感叹,两个历史遗留项目成为平安证券改革的触发器,也成为他们转型中不可避免的阵痛。

  行业发展路在何方

  绿大地、万福生科的出现,向整个券商投行业务敲响了警钟,项目审核、风控合规,如何能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是每一个从业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万福生科的保荐机构平安证券在这方面似乎也做出了一些积极地举动,包括在公司层面设立独立的一级部门“投行业务内核部”, 在风险管理部增设专门负责投行风险管理的“风控三室”,完成了40多项制度的新增和修订工作,建立了三位一体的核查手段和质控专员及预审会制度,并通过建立健全投行业务问责机制,建立责任连坐与风险捆绑机制,对投行人员建立了明确的风险问责机制。

  业内人士分析,万福生科的处罚应该会比照绿大地模式进行,相关中介机构也会受到相应的处罚,然而更让广大投资者关心的是,处罚过后,市场能够逐渐清明,真正实现价值投资的本质。

  在投行正本清源之外,券商投行的转型还体现在业务类型的转型。

  中国证券业协会数据显示,2012年共有155家企业IPO,投行合计获得保荐承销费收入54.3亿元,其中仅有41家投行分享该蛋糕,其余36家投行在IPO业务上颗粒无收。毫无疑问,投行的未来只有突破单一业务模式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

  除了发展IPO业务,再融资业务、债券业务、并购业务、市值管理和股权激励等业务也成为投行发展的新方向。

  此前有媒体公开报道称,平安证券投行也已经开始战略转型,投行发展不仅为了赚取佣金,更重要的是把优良的上市企业作为基础资产,做成交易型投行,将生产线转型成为产业链。

  随着监管部门各类创新举措的推广,中小企业私募债、新三板市场扩容,大力发展场外市场、并购基金、向券商放开短融中票等多项业务也成功试点。一位券商投行部副总裁表示,投行未来的发展方向前景光明,但对于券商个体而言,能否真正拥抱光明,只有八个字,内外兼修,实力取胜。(郭永贤)


(责任编辑:蒋诗舟)

  • ·"钱荒"影响进一步蔓延 深圳银行人士曝暂停放贷
  • ·黄金价格跌穿1300美元 首饰行业再次降价成定局
  • ·保监会发布保险业经营数据 保费收入同比增近10%
  • ·债务问题仍将长期困扰欧洲 需防债务危机"后遗症"
  • ·货币市场利率上升 上市公司2425亿短融券承压
  • ·民间资本银行梦现曙光 启动民营银行试点呼声再起
  • ·基金公司垂涎余额宝大餐 货币基金并非无风险
  • ·市民不知情被兴业银行贷款百万 未办业务成VIP
  • ·泰康理赔条件苛刻投诉无回音 客户直斥就是骗子
  • ·格力空调安装不当泡坏地板 7000元损失仅赔400
  • ·上海远洋七号被指墙体太松 业主质疑墙是豆腐渣
  • ·免责条款多取证困难 信用卡“盗刷险”理赔难度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