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拨开上市公司分红的迷雾 A股初现“红包行情”

2013年03月05日 07:53   来源:国际商报   潘清

  伴随上市公司年报披露渐入佳境,投资者翘首以盼的“红包”也开始陆续送出。部分上市公司捧出真金白银的同时,“高送转”概念也频频在股市受到追捧。

  上市公司忙分红,到底是真慷慨,还是假大方?强制和引导并重,能否真能带来现金分红水平的提升?

  A股初现“红包行情”

  统计显示,截至2月26日,沪深股市共有121家公司公布了2012年度分红预案。其中绝大部分上市公司都计划采用现金方式分红,总额有望达到近71亿元。

  上市公司的慷慨背后,大多有亮眼的业绩作为注解。如三六五网发布的业绩快报显示,公司2012年度实现净利润1.03亿元,同比增长超四成。2.06元的每股收益与每10股派现10元(含税)的利润分配预案,显得十分“般配”。

  初现端倪的分红潮,在A股市场激起了一波小小的“红包行情”。以推出10转10派4元(含税)分红预案的龙净环保为例,2月22日披露业绩预报后,次日便以涨停价位报收。

  借助目前的信息,尚难窥见今年A股上市公司的分红全貌。不过人们仍可以根据过往数据对此进行大致的推断。

  国开证券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过去3年沪深股市全部A股公司的净利润分别为1.23万亿元、1.71万亿元和1.94万亿元,同期分红派现金额达到3886亿元、4979亿元和6044亿元,相应的分红比例分别为31.6%、29.1%和31.2%。

  利益驱动下“高送转”频现

  在越来越多上市公司选择现金分红的同时,仍有不少公司热衷于“高送转”。截至目前,已有首航节能等多只个股推出了“10送10”的分配预案。

  看似诱人的高比例送转,果真是天上掉下的“馅饼”吗?

  专家解释说,送红股或以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实质是股东权益的内部结构调整,对净资产收益率没有影响,公司盈利能力也不会因此提高。从理论上说,实施大比例送红股或以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后,投资者手中的股票数量看似大幅增加,但在净利润不变的情况下,股本规模的扩大会摊薄每股收益,股价也会进行相应的调整。

  光大证券首席投资顾问滕印分析认为,上市公司钟情“高送转”基本源于三大动因:做高股价做大市值,为公司增发配股等再融资服务;增强股票流动性,做大市值为限售股东解禁顺利套现服务;为高位套牢资金解套服务。

  “相比现金分红,高送转可以少花钱甚至不花钱而达到同样的目的,上市公司自然乐此不疲,缺少资金的公司尤其如此。”滕印说,可以说利益驱动是上市公司推出“高送转”的本质所在。

  在一些市场人士看来,“高送转”之所以在中国证券市场大行其道,源自于市场发展过程中中小盘股供不应求带来的赚钱效应。但随着全流通及市场规模的扩大,小盘股已经不再是稀缺资源,“高送转”公司数量的大幅增加使其“含金量”大幅降低。

  滕印提示,在参与高送转投资主题时,投资者应注意观察公司的基本面。如果具备稳定增长的潜力,而股价又未过度透支其未来发展,此类公司值得积极关注。反之,则应谨慎对待。

  强制分红对成长型企业不利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实施以及股市制度的完善,近几年A股上市公司分红派现占净利润的比例明显提高。不过,尽管目前这一比例已达到约30%,若以目前全部A股约14倍的平均动态市盈率计算,股息率也仅刚刚超过2%。

  长期投资回报不如存银行,这一尴尬现状使得A股投资者不得不以博取价差作为收益的主要来源。因此,提升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水平成为管理层孜孜以求的目标之一。

  不过,对于强制分红及其挂钩再融资的模式,业内并不完全认同。国开证券研究中心首席策略分析师李世彤表示,强制分红其实并不适合所有的企业。“成长型企业需要更多的资金用以发展,即便进行了高比例分红,随后也会进行更大规模的再融资。这意味着投资与回报失衡的现状并未因此而改变。”李世彤说。

  与之相比,今年年初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始施行的《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指引》,更强调通过约束性和鼓励性等“非强制性”举措,引导、鼓励和支持上市公司作出有利于股东利益的现金分红决策,从而倡导现金分红的最佳行为规范。

  强制和引导并重或许能改变当下上市公司群体分红水平偏低的状况。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对于上市公司分红,普通投资者仍存在一些需要纠正的误区。

  一些上市公司业绩不佳却出手阔绰,因为其绝大部分的分红都流入了大股东的腰包。高价发行登陆股市之后,一些超募企业的大股东也有可能借高额分红变相退出。

  面对形形色色的分红预案,投资者应该多一份理性,辨清究竟是实在回报的真慷慨,还是深藏玄机的假大方。


(责任编辑:蒋诗舟)

  • ·"钱荒"影响进一步蔓延 深圳银行人士曝暂停放贷
  • ·黄金价格跌穿1300美元 首饰行业再次降价成定局
  • ·保监会发布保险业经营数据 保费收入同比增近10%
  • ·债务问题仍将长期困扰欧洲 需防债务危机"后遗症"
  • ·货币市场利率上升 上市公司2425亿短融券承压
  • ·民间资本银行梦现曙光 启动民营银行试点呼声再起
  • ·基金公司垂涎余额宝大餐 货币基金并非无风险
  • ·市民不知情被兴业银行贷款百万 未办业务成VIP
  • ·泰康理赔条件苛刻投诉无回音 客户直斥就是骗子
  • ·格力空调安装不当泡坏地板 7000元损失仅赔400
  • ·上海远洋七号被指墙体太松 业主质疑墙是豆腐渣
  • ·免责条款多取证困难 信用卡“盗刷险”理赔难度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