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中石油首次回应央企红利上缴比例:更需投入稳增长

2013年03月04日 17:14   来源:羊城晚报   

    2月初,国务院批转的《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显示,将适当提高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十二五”期间在现有比例上再提高5个百分点左右。

    “到底央企红利上缴比例提高多少才合理?仅仅调高5%是不是太低?”羊城晚报记者连日来也就此问题连番追问相关的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和专家。就连身陷舆论场中央的“两桶油”代表之一全国政协委员、中石油集团公司总经理周吉平也首次独家对羊城晚报记者作出回应。一场围绕央企红利上交的讨论拉开大幕。

    【摆阵】

    对于国家要求提高央企红利上缴比例,有网友认为,央企国企的收益本来就应该全部属于国家,老百姓应该享受到他们的收益。特别是有垄断性质的“两桶油”、电力、电信等央企更应该一步到位上缴利润。

    还有网友提出,央企早就应该提高上缴红利的比例,只有这样社会和经济结构才能得以纠正,而国家的财政收入就会有更加正常的渠道。

    全国政协委员、中石油集团公司总经理周吉平:

    高利润得支撑投资

    中石油是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我们会按照国家规定,来对待这些事情。应该说中石油的经济效益不错,但是中国油气工业依然处在加快发展的过程当中,需要很大投入。比如说我们的利润有1800多亿元,但是我们的投资要4000多亿元,我们要勘探开发,加强管道建设,这个投资对保证石油产业稳定增长,天然气产业快速发展非常重要。这样的投资才能保持增长,满足国民发展的需要。

    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

    上缴比例会继续上调

    此次国家公布将上调央企红利,可以说是正确方向上的渐进。目前央企红利的上缴比例是比较低,但是并不能一步到位。要继续提高这个比例,还应该在整体制度设计上作出调整,而这个设计是比较复杂的。但是,继续上调央企的红利上缴比例是方向。

    全国政协委员、一央企高层:

    改革将会下调中层收入

    国务院提出的这个要求,我们还是要努力去争取。目前我们有两条路可走,一个是向内挖钱,第二个是挖市场,提高服务质量。少花钱,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因为针对收入分配,我们也在改革,主要是把中层的收入降低,如果把所有人的收入都降低了,那也不可能。公司的收入确实有刚性,今年是这个水平,明年一下子降低了,过一年又降低了,或者大后年又降低了,这个变化中层干部比较容易接受,但一般的底层员工接受不了。另外,工资要与每年的效益挂钩,效益好了,工资就高。

    广州市社科院研究员彭澎:

    关键是上缴后怎么用

    现在老百姓普遍对垄断性质的央企比如“两桶油”,电力、电信、移动等央企意见很大。他们的高层拿着高收入,部分员工进入企业时也是找关系,这让老百姓觉得很不公平。提高央企红利上缴比例确实应该,关键是红利上缴后怎么用?目前我比较支持这些钱投入到社保、教育基金或者慈善机构。另一方面,垄断央企的高管、员工的高收入问题也应该重视,如果只是提高红利上交,而没有触动这些人的收入问题,可能只会片面导致企业扩张能力的降低,而不能达到解决社会公平的初衷。

    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李保民:

    应逐步上调至30%

    目前央企的红利上缴比例确实比较低。但是这是一个历史问题,要结合企业的实际状况来看。从1994年起,国家就有意识地放水养鱼,央企也面临人员负担、历史债务等问题,特别是现在面临转型升级的问题,企业需要资金投入到技术研发等领域,如果一下子将企业的红利全部收上来,效果未必好。企业应该有一定的自主权。从大方向看,央企红利上缴比例应该逐步上调至与上市公司的30%一致,但这还是需要条件成熟。

    广东省人大代表、广东省某国企管理层宋炜:

    央企上缴分红天经地义

    央企向国家上缴红利是天经地义的,因为国家是央企的投资者,政府作为央企的股东,应该享受回报,然后再进行进一步投资,将央企做大做强。至于上调可分配利润的5%,是否在央企可以承受的能力范围内,要看具体每家央企的具体盈利水平,如果这个比例超出盈利水平了,那么央企会有压力的。我们所在的国企正处于政策性亏损,这次国家加强薪酬管理应该主要针对的是强势垄断的企业。

    【链接】

    我国对央企实施红利上缴政策始于2007年,各家央企根据行业性质不同,所缴纳的红利比例也不一样。其中,一般竞争类央企的红利上缴比例为10%,资源类央企上缴国有资本收益的比例为15%,军工科研类央企的上缴比例为5%,烟草类央企为20%。(记者孙晶张林孙朝方)

(责任编辑:郑海斌)

  • ·"钱荒"影响进一步蔓延 深圳银行人士曝暂停放贷
  • ·黄金价格跌穿1300美元 首饰行业再次降价成定局
  • ·保监会发布保险业经营数据 保费收入同比增近10%
  • ·债务问题仍将长期困扰欧洲 需防债务危机"后遗症"
  • ·货币市场利率上升 上市公司2425亿短融券承压
  • ·民间资本银行梦现曙光 启动民营银行试点呼声再起
  • ·基金公司垂涎余额宝大餐 货币基金并非无风险
  • ·市民不知情被兴业银行贷款百万 未办业务成VIP
  • ·泰康理赔条件苛刻投诉无回音 客户直斥就是骗子
  • ·格力空调安装不当泡坏地板 7000元损失仅赔400
  • ·上海远洋七号被指墙体太松 业主质疑墙是豆腐渣
  • ·免责条款多取证困难 信用卡“盗刷险”理赔难度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