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蔡继明:相关政策的改革与完善促城镇化发展

2013年03月02日 17:52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2日讯 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今日做客“2013两会——中经在线访谈特别节目”。蔡继明表示,要做到粮食政策、农业政策、土地制度的相应改革和完善,才能够保证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步进行。>>请点击进入访谈专题

 

 

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中国经济网记者闫微微/摄)


    蔡继明答经济日报社和中国经济网记者的问题时指出,城镇化的本质和真谛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民进城的前提是工业化,整个工业化进程当中,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应该足以能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提供充分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大量劳动力进入城市,则需要农村现代化。

    相关文字实录

    经济日报社和中国经济网记者:我的问题是关于城镇化的。今天我们的报纸发了一篇文章就是关于城镇化的,记者采访了河南省的一个农民,这个农民说了,“进城也好,上楼也好,但是如果饭碗的问题解决不了,那恐怕不行”,其实这句话可能透露了两层含义。一是农民进城了以后,就业的问题怎么解决?再一个,农民都进城了土地谁来耕种?

    蔡继明:是这样。我们理解城镇化,虽然它的本质和真谛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但是这个不是没有任何基础的,就是把农民赶进城市,或者是把农民吸引到城市,他的前提是工业化,所以中共十八大提出要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还有信息化同步发展,从西方国家到我们东方国家,一般的来说工业化适当的超前一点,先有工业化,也就是说农业的从业人员向非农业部门转移,那么最初的转移可能进入到小城镇,有的可能进入到中等的,或者是大城市。在这慢慢地落户之后,就有了城市化的问题。如果工业化相对的滞后而城市化相对的超前,那就是我们说过度的城市化,这个可能在拉美一些国家表现出来的,农民不管是什么原因涌进了城市,可是城市没有相应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充分的发展,没有提供就业机会,所以就进入了贫民窟,或者乞讨,这就是拉美的城市病。      

    第三种情况是城市化滞后于农业化,而我们国家恰恰是这第三种情况,我们不必担心进城务工的农民的就业问题,事实上我们已经有2.6亿的农民进了城,而且已经找到了工作,否则不会待在城市里。他既然留在城市里边,他定是有就业岗位的。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倒是把这些已经在城市里边有了稳定的非农业就业岗位的这些人,尽快的把他们变成城市居民,让他不仅进城,而且让他落户,不仅让他迁徙,而且让他定居,这是我们主要的任务。当然有人会担心城市原有的居民也要生儿育女,长大之后也要进入劳动人口这个年龄,那么城市就业怎么办?每年新增1000万就业人口,会不会形成和农民弟兄抢饭碗,那我想在整个工业化进程当中,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应该足以能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提供充分的就业岗位的。      

    如果说做不到这一点,那就不仅仅是城市化的问题,那说明整个经济发展后劲不足,我们整个经济发展的目标,比如说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50年实现现代化,既然有决心、有能力、有信心实现这样的目标,那么一定能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就业岗位。当然了,这要有制度和政策保障,如果更多的财政资金和资源投向民企,更多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这个就业问题是可以解决的。这是第一个问题。

    蔡继明:至于说到大量强壮的劳动力都进入了城市,农业谁来搞,农业现代化又如何实现?我想这个担心现在是不是有必要。一旦农业现代化的任务,目标确定了,当然要有青壮劳动力,从劳动力的水平来讲肯定要有知识的,要有掌握农业技术的,从资金的来源来说,也不能只靠农民进行积累就能够搞现代化,所以到了一定时候,我想城市里边的资源还会出现一个回流,会向农村转移,包括资金和人力资源,所以要有好的政策。如果说种粮种药,粮食安全是我们的国家安全,我们喊的口号很响,但是粮食的价格,种粮的成本,粮食的收益都会让农民觉得吃亏,恐怕以后重粮就变成了口粮,我只种我自己吃的,那么种粮就变成了业余的,这样的粮食安全和现代化是难以实现的,所以要做到一定要有粮食政策、农业政策、土地制度相应的改革和完善,才能够保证农业现代化,能够和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步进行,谢谢。 

    


(责任编辑:向婷)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