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央企红利或分类上调5% 刘瑞:红利应全民共享

2013年02月28日 20:29   来源:中国广播网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近年来,社会各界对再次提高央企红利上缴比例的呼声越来越高。今天看到报道说,关于提高央企红利上缴比例的研究报告目前正在征求各方意见,“十二五”期间在现有比例上可能再提高5个百分点左右。

  根据行业性质不同,现在央企上缴红利的比例也不一样。一般竞争类央企的红利上缴比例是10%,资源类央企上缴比例是15%,军工科研类央企的上缴比例在5%,烟草类央企达到20%。

  上调红利的呼声源于央企近年来大幅上升的利润。去年,央企利润总额约1.3万亿元,和2007年央企实施红利上缴政策实行的初始阶段相比,利润增加了近30%。有些经济学家甚至提出应该把国企30%到50%的股权划转到社保和公益性基金。

  对于划转部分央企股权的建议,我们应该审慎对待。但是,长期以来,央企上缴红利太少,这是不争的事实,而且这一点一直备受诟病。对于一些资源性和垄断型央企,我们认为确实应该提高上缴红利的比例,因为20%这个比例确实太低了。怎么才能让全民共享央企发展的成果,这个问题需要好好研究。但是,现阶段,提高央企红利难度还是不小,部分企业抱有抵触情绪。所以,如何理顺方方面面的关系,拿出一个科学合理的方案将考验管理层的胆识和智慧。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瑞就此事发表他的观点和看法。

  央企上缴红利不高,一直广受诟病。通常,我们都认为是因为央企不愿意上缴红利。但是,一些央企内部人士却说,央企红利低的主要原因是央企社会负担仍然很重,企业仍然面临发展的需要,如果短期内大幅度提高分红,将损害央企的可持续发展。刘瑞表示,央企要交红利,因为央企除了交所得税之外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上交剩余收益,但是上交的比例有待确定。

  刘瑞:央企的红利上交是最近几年央企效益转好才提出来的,过去在九十年代,央企的经济效益不好的时候,那个时候人们为了支持央企,所以没有这个问题。现在央企经济效益好了,因此也应该给国家多交一点钱,这一点大家是达成共识了。反过来讲,如果说央企的经营状况下降了,那么这个红利的上交比例应该有所调整。

  关于央企上交红利我有两点看法,第一点是要分类,要分不同的行业,不同的盈利情况来一对一的讨论,不能给一个总的比例。第二应该是相对稳定的,不是每年调整。比如说可以根据它的经营状况三年一调,既有相对的稳定性又是一种动态式的,根据央企的实际经营状况好坏而两年三年一调整,这样比较符合实际,而且也能为央企的下一步经营提供一个稳定的预期。

  央企的发展一直面临诸多争议,包括上缴红利方面的争议。谁都知道,解决这些争议的根本方法是深化改革。但是我们也发现,近年来很少有实质性的动作。这是为什么呢?

  刘瑞:社会上有一种议论,认为央企好像是既得利益者,所以他们拒绝改革,拒绝上交多余的钱,这是不太了解央企本身的运作情况。央企只是最近几年日子才比较好过,但是下一步央企面临着改革,有一个改革成本的支付,还有社会责任加大的问题,所以它赚的这笔钱要用在一些央企的自我发展上。如果央企能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调高它的红利,同时又满足央企自我发展的需求,这个我觉得是比较折中的方案了。

  央企上缴红利实行到现在不过5年,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这些年的改革过程中,大家一直担心会不会以牺牲底层员工的利益为代价。刘瑞表示,这需要通过央企内部的分配制度的改革来加以调整。

  刘瑞:红利上缴只是牵扯到央企向政府所有者上缴,但是内部员工也分成了不同的人群,也分成了基层人员工作者和高层管理者,这个是要通过央企内部的分配制度的改革来加以调整。我们期待着下一步央企改革在这方面有所调整,有所突破。

  要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央企改革发展的成果,有评论说还是要深层次的体制上找原因,把制度上缴制度化、规律化这才是一条正当的途径。刘瑞认为,总的原则是央企的员工与全体人民的福利应该同时上涨,大家都能分享央企改革发展的成果。


(责任编辑:慕玲玲)

  • ·"钱荒"影响进一步蔓延 深圳银行人士曝暂停放贷
  • ·黄金价格跌穿1300美元 首饰行业再次降价成定局
  • ·保监会发布保险业经营数据 保费收入同比增近10%
  • ·债务问题仍将长期困扰欧洲 需防债务危机"后遗症"
  • ·货币市场利率上升 上市公司2425亿短融券承压
  • ·民间资本银行梦现曙光 启动民营银行试点呼声再起
  • ·基金公司垂涎余额宝大餐 货币基金并非无风险
  • ·市民不知情被兴业银行贷款百万 未办业务成VIP
  • ·泰康理赔条件苛刻投诉无回音 客户直斥就是骗子
  • ·格力空调安装不当泡坏地板 7000元损失仅赔400
  • ·上海远洋七号被指墙体太松 业主质疑墙是豆腐渣
  • ·免责条款多取证困难 信用卡“盗刷险”理赔难度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