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债券市场蓬勃发展进程中,有关金融风险以及金融改革的意见极富建设性,但还有一些则明显陷入误区。耽于这些误区,债券市场发展对我国商业银行乃至金融体系产生的创造性影响有时被严重忽略,甚至反而被认为是商业银行身上的“负担”。
其中一个主要误区,就是忽视中国主银行金融体系向主市场金融体系转型的现状,试图将西方债券市场发展经验强加于中国。然而,强加他国经验的观点是不合逻辑的。首先,中国属于主银行制金融体系,加上中华民族传统的节俭美德和储蓄习惯,银行体系内集中大量资金实属自然,相应地,商业银行理应成为中国债券市场中最为重要的角色。其次,对银行而言,债券与贷款完全是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资产配置。债券是要比贷款层次更高、流动性更佳的资产配置选择,并非简单“替代”。最后,按照商业银行经营的原则,银行配置资产时理应率先考虑该资产的安全问题和流动程度。从这个意义上看,配置发行人信用级别更高、兑付担保更为周全的债券是真正的市场行为,信用级别低、缺乏兑付担保的债券只能作为偏好风险者配置资产的一种选择。
毫不讳言,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至少为中国商业银行打破了三重“枷锁”:
第一,打破了商业银行尴尬的“中间人”角色枷锁,使商业银行朝着现代化金融服务商迈进。债券市场的发展,使商业银行终于有机会从“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这种简单的循环中逃脱。中国商业银行长期面临着“吸收存款”承担储户风险、“发放贷款”承担企业风险的两重窘境,日常业务接触的任何一方都能使商业银行成为最终的风险承担者。而债券市场的发展,使商业银行可以作为发行人募集资金、可以作为承销商充当投资银行、可以作为投资者购买债券、可以作为咨询者提供建议,甚至可以通过金融创新提升资产流动性、降低风险——使商业银行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金融服务商。
第二,打破了商业银行资产配置的枷锁,赋予商业银行更多企业色彩,使其可以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债券市场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产品种类的不断丰富,对商业银行而言,资产配置当中不再是简单的贷款和国债组合,地方政府债券、企业债券等等都是商业银行分散风险的重要选择。而且,银行资产配置中增加企业债,可以使资金更加直接的流入实际生产部门,使金融得以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需要说明的是,随着债券市场的发展,债券市场的投资者类型不断丰富,银行在债券持有者当中所占比重已逐渐降低到50%左右。换句话说,债券市场的发展,正不断抹去商业银行身上特殊部门的色彩,使其逐渐成为真正的金融企业。
第三,打破了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和垄断利润的枷锁,赋予商业银行更多更大的成长空间。换个角度来说,债券市场发展从客观上推动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化,这对已习惯利差的商业银行而言的确有些不适应。但不要忘了,这种“利差”归根结底还是我国市场化改革不够完全、市场机制不够完善的阶段性产物,中国商业银行的未来势必不能以这种传统的盈利模式来勾画。也就是说,债券市场发展为商业银行增强了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尽管在短期内会面临各种质疑与猜测、困难与挑战,但禁锢盈利模式枷锁的打破以及利差形成所谓“垄断利润”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的消失,无疑将使中国的商业银行获得更大成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