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房山农民老赵或许十分揪心。据报道,他在整理父亲遗物时,偶然发现了一张50年前的老存折,但到银行支取时却被拒绝。虽然日前经法院调解,银行同意老赵支取部分现金,但由于利息难算,至今未有下文。
50年前的1.6万元,是一笔巨额资产。按照上世纪60年代的工资体系,一个工人阶层每月的收入也只有十几元钱。在当年那个以几分钱为主计量货币单位的时代,万元户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富翁”。老赵虽然估计银行“能给个5万元”,但恐怕他心里正在悔不当初。
时间是一把残酷的剑,几年的光阴就能把一笔当时堪称巨资的钱砍得只剩个零头,更何况是长达50年呢。当年能盖几十间大瓦房的一万元,存到现在却只能在北京买上一平方米,老赵显然亏大发了。有人计算说,这笔当年的巨资,如今至少缩水200%,万元户的光辉时代早已不复存在。最近就有学者提出,“万元户”财富早已发生了大逆转。1981年的万元财富相当于当时人均储蓄的200倍,折算到现在差不多是255万元。
辛苦攒下的看上去能吃几辈子的养老钱,等到真正养老之时才发现,也就只够半年的口粮——这事儿还真的可能发生。虽然只是罕见的个案,但仍然能深刻地给我们警醒:别把钱存到银行里就高枕无忧喽,至少记性得好,最好理财技术还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