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银行间市场同时迎来三期利率债发行。在资金面充裕、机构踊跃配置推动下,三期新债中标利率全线走低,其中10年期固息国债认购倍数更是创下近三年半以来国债招标的最高纪录。分析人士指出,今年以来银行体系流动性持续超预期宽松,加上利率产品净供给相对较少,因此造就了一级市场的持续火爆行情。不过,考虑到资金面难以进一步宽松、新债供给即将回升以及通胀隐忧犹存等因素,利率债难现趋势性行情,仅具备配置和流动性管理价值。
钱多券少
早配置、早受益成主流
春节过后,债券一级市场续演年初以来的火爆剧情。
本周二,首轮增发的国开行“F4”(四期以一年期定存利率为基准的3-10年关键期限浮息债)博得“满堂彩”,中标利差均远低于二级市场和机构预期;同日招标的农发行7年期固息债中标利率亦大幅低于二级市场水平。周三,三期关键期限固息利率产品同时面世,依然获得机构的热情追捧。其中,发行金额260亿元的10年期国债中标利率落在3.52%,低于3.56%的预测中值和3.59%的上一交易日中债估值水平;2.84的首场投标倍数更是创下近三年半以来国债招标的最高纪录。此外,发行额度各为200亿元的3年期、5年期进出口行金融债中标利率分别为3.62%、3.85%,亦双双低于二级市场水平且落在市场预测区间下限附近;认购倍数分别为1.33倍、1.64倍。
对于今年以来新债发行的持续火爆,分析人士认为主要源于三方面原因。其一,去年四季度,特别是今年以来银行体系流动性超预期宽松,机构手头资金充裕;其二,1、2月份适逢债券发行淡季,供应偏少也促成了新债行情的“水涨船高”。据Wind统计,虽然本周利率产品发行量达到1060亿元,远超节前最后一周的600亿元。但从月度情况看,1月份利率产品实际净供给仅680亿元,较去年12月大降近五成;2月利率产品到期量1705.8亿元,截至昨日新发1660亿元,即使考虑到本月还剩有6个交易日,当月净供给也难以大幅超越1月份水平;其三,在通胀预期温和、债券收益率大幅反弹可能性较小的预期下,早配置、早受益成为银行等配置型机构的主流选择。
供需存变
重配置、缩久期为上策
在资金面宽松以及一级市场利率频频走低的带动下,年初以来债券二级市场与一级市场共同呈现暖意,特别是短端收益率下降幅度非常可观,年初以来1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累计下行约20BP。不过,展望后市,机构提示风险的声音已经越来越强。
首先,流动性进一步宽松的空间或已有限,新增配置需求难以延续大幅增长。去年四季度以来,在央行精准调控背景下,商业银行对资金面的预期趋于稳定,超储需求下降导致节余资金流向银行间市场。而去年12月以来的外汇占款强劲回升,又促成了流动性充裕程度持续超出市场预期。在此背景下,资金利率下探至去年下半年以来的低位水平,并直接触发了收益率短端的持续下移。不过,周二央行重启正回购操作,已经传递出了管理层不愿看到流动性过于宽松的明显信号。
其次,随着时间推移,债券净供给将逐步回升。据统计,3月份利率产品到期量为1370亿元,低于1、2月份水平,而与此同时,新债供应却呈现上升趋势。从历史情况看,3月份的新债发行规模通常远超2月份。此消彼涨之前,债券一级市场的供求关系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第三,从基本面来看,尽管经济“弱复苏”、物价升势温和使得利率产品在短期内不存在大的系统性风险,但同样让利率市场无法获得出现趋势性行情的动力。申银万国更是指出,目前CPI已经连续两月超出预期,不排除通胀上行风险和幅度来得更早更大的可能。而一旦通胀形势超出预期,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就是利率产品。
事实上,昨日的债券市场表现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透露出机构的谨慎心理。例如,两期进出口银行债的认购倍数均为今年以来的较低水平,显示政策性金融债收益率经过本轮下行后吸引力有所下降。此外,有交易员称,当日招标的10年期国债在一级半市场成交并不活跃,说明二级市场对其收益率水平并不十分认可。
综合来看,多家机构观点认为后市利率产品已经缺乏机会。从短端看,重启正回购虽然不代表央行打算开始收紧货币政策,但大概率意味着资金利率最低的时候已经过去,短端收益率下行的动力不足;从长端看,通胀隐忧又对长端品种形成压制。海通证券表示,当前利率产品仅具备配置和流动性管理价值,建议维持短久期。兴业证券亦建议投资者逢高减仓,缩短久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