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规范理财产品销售 成今年金融“3·15”重点

2013年02月19日 07:17   来源: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肖怀洋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日渐发达,消费者的日常金融消费开始变得越来越常见,同时金融维权也越发不能被忽视。一年一度的“3·15”又要临近。如果要给金融领域“3·15”定一个主题的话,那么去年的主题一定是整治乱收费。当然,光有主题还不够,一场成功的公益活动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推动。

  去年对于银行乱收费的整治,产生的背景是银行利润连续数年的高增长,社会舆论对此广为诟病。而根源在于银行以垄断的姿态在收费行为上存在较多不合理之处。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消费者,都对银行的一些收费项目颇有微词。正是在这样的民意基础上,监管部门从去年初便出台一系列文件整治银行乱收费行为,“七不准”、“四公开”等措施很好的制约了这类不规范行为。从2012年上市银行三季报来看,手续费收入增速大幅减少,个别银行甚至出现负增长。在官方发起、消费者参与、媒体舆论推动之下,去年对于银行乱收费的整治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金融领域的维权总是和创新相伴相生的。继去年打了一场胜仗之后,今年金融维权重点将可能转向理财产品领域。从背景来看,理财已经成为国内消费者最大的金融消费诉求,相应的理财产品在过去两年出现了爆发增长的态势。不光是银行理财产品去年发行量达到了24万亿元的规模,其他金融机构如基金、券商、保险、信托等也都在大力开展资管类的理财业务。一时间,理财产品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而在繁华之下,问题也是多多。

  从去年底开始,陆续曝出多起理财产品销售风波,尤其是银行“踩雷”最多。这是因为银行依靠广泛的网点优势,成为各类理财产品的重要销售渠道。鱼龙混杂之下,如若对销售过程管理不严,就会滋生出各种乱象。这其中问题较多的是鱼目混珠,即将各类PE产品伪装为银行理财产品进行销售。一旦产品无法到期兑付,各方便陷入一场纠缠不清的罗生门。另外,银行在销售过程中也容易出现一些误导,给消费者推荐一些不符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对于大多数消费者,并不能完全理解结构化理财产品的设计。当标的物价值出现波动,消费者甚至连理财本金都无法收回,这种情况下维权纠纷在所难免。此外,相当一部分消费者还不能理解银行理财产品与存款的区别,想当然的以为所有银行理财产品都会保本。

  正是基于此背景,监管部门在今年初就下发文件要求各银行严格排查各类代销产品。今年的全国银行业监管工作会议也明确指出要严控表外业务关联风险,“要严格监管理财产品设计、销售和资金投向,严禁未经授权销售产品,严禁销售私募股权基金产品,严禁误导消费者购买,实行固定收益和浮动收益理财产品分账经营、分类管理。”

  年年岁岁花相似,今年的“3·15”到来之前,又是在广泛的民意推动下,由监管层发起制订了规范文件,而接下来媒体的监督将接过维权接力棒。规范理财产品的销售,一方面需要发行和销售机构加强管理,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3·15”活动,普及金融常识、加强投资者教育。在理财市场,无论买卖双方,都应当成熟理性地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才能共同营造一个有序健康的环境。


(责任编辑:向婷)

  • ·"钱荒"影响进一步蔓延 深圳银行人士曝暂停放贷
  • ·黄金价格跌穿1300美元 首饰行业再次降价成定局
  • ·保监会发布保险业经营数据 保费收入同比增近10%
  • ·债务问题仍将长期困扰欧洲 需防债务危机"后遗症"
  • ·货币市场利率上升 上市公司2425亿短融券承压
  • ·民间资本银行梦现曙光 启动民营银行试点呼声再起
  • ·基金公司垂涎余额宝大餐 货币基金并非无风险
  • ·市民不知情被兴业银行贷款百万 未办业务成VIP
  • ·泰康理赔条件苛刻投诉无回音 客户直斥就是骗子
  • ·格力空调安装不当泡坏地板 7000元损失仅赔400
  • ·上海远洋七号被指墙体太松 业主质疑墙是豆腐渣
  • ·免责条款多取证困难 信用卡“盗刷险”理赔难度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