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选择迷你基金应三思而行

2013年02月18日 08:34   来源:中国证券报   

  “还不赎回,真替你着急?”小倩见丈夫集中全部资金持有迷你基金,没有丝毫避险措施,禁不住担心起来。

  “迷你基金数量在增加,又不是一只,有什么好担心的。”小军表现出胸有成竹的样子。

  “你有把握?”小倩藐视道。

  “已多次接近清盘线,反反复复不退市,都是基金出手自购,使基金资产轻松维持在5000万元以上,挽救了局面。”小军似乎摸透了迷你基金的心思。

  “这是基金退市制度不完善造成的,不代表基金业绩有显著改善迹象。这不是长久之计。”小倩提醒道。

  “坚持长期投资基金,总会有出头之日,难道还等不到迷你基金翻身那一天。”小军寄托一线希望。

  “伴随新基备案制发行,基金品种丰富了,基金管理人实力增强了,选择基金余地大了,不缺少基本面良好的基金,要正确对待迷你基金价值,慎选净值便宜基金。”小倩劝慰道。

  “只要不清盘,坚定持有总会有希望的。”小军仍固执己见。

  “一只基金的出路无非两种:一是加快提升基金管理和运作水平,促进规模增长,给投资者带来正回报;二是选择直接退市。”小倩直截了当地说。

  “基金管理的资产连续20个工作日低于5000万元才会遭遇清盘。基金管理人维护基金生命线,自购做法不妥吗?”小军百思不得其解。

  “基金管理人看好基金未来,采取购买行动,增强投资者信心,是值得肯定的。但基金行业只有在优胜劣汰竞争环境下才能蓬勃发展。开发和设计投资理念优秀的基金,及时退出业绩不佳的基金,投资者才会有投资信心。基金退市机制不完善,投资者应学会先走一步,及时调整自身投资观念。伴随迷你基金不断增加,选择基金要三思而后行。”小倩说。

  “退市不是直接造成损失了吗?”小军追问。

  “基金退市可以有多种模式,担心收不回资金,可以将业绩不佳基金,通过合并方式,并入业绩较好的基金产品当中去,跟随合并后基金业绩状况,分享投资收益,这需要制度跟进。或者将现有业绩不佳基金,利用基金管理人提供的基金转换功能,进行基金产品转换,也是一种降低成本的方法,就看你自己投资观念调整到什么程度了。”小倩分析问题入情入理。

  “怎么出现的迷你基金,是不是都发生在中小 基金公司里?”小军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

  “出现迷你基金情况有多种。一种是基金投资定位不够清晰,特色不鲜明,发行时点不能踏准市场节拍,错过基金投资赢利周期,使基金面临 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后,不能及时恢复元气。一种是基金管理人为吹捧明星基金,扩大自身影响力和知名度,引起投资者关注,增强基金产品品牌信誉,不惜一切资源进行明星基金管理,造成资源运用失衡,导致出现其它基金业绩不佳。当然,也与基金管理人是不是采取主动性营销措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只基金未来命运如何,有多方面原因,不能一概而论,具体情况应具体分析。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基金产品业绩较差,运作规模不断萎缩,已经面临了清盘线,仅靠单一基金公司资金自救,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关键要通过基金管理人提升管理质量,增强投研实力,丰富基金产品线,完善内控制度,调整和优化基金股票池等,确立新的资产配置方向,提升基金产品业绩,增强投资者参与基金产品投资积极性。”小倩说。

  “投资者如何才能避免选择迷你基金?”小军认真起来。

  “管理层要及时加强基金退市管理,推出基金退市制度,完善退市规则,启动退市程序,做好后续退市基金安排。只有通过优化基金业资源配置,才有助于基金业市场健康发展。投资者选择基金产品,要立足于成长性较好、规模较大的基金管理公司产品,不做畸形长期投资,正确进行持基成本评估,才会远离迷你基金。”小倩详细分析道。

  “怎么才能做到健康持基?”小军问。

  “健康持基要明确投基目标和计划,选择适合自己需求、具有较强抗风险能力的基金产品。将闲置资金在 银行 存款、 保险 和资本市场之间分配,贯彻‘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理财思想。”小倩打开天窗说亮话。


(责任编辑:魏京婷)

  • ·"钱荒"影响进一步蔓延 深圳银行人士曝暂停放贷
  • ·黄金价格跌穿1300美元 首饰行业再次降价成定局
  • ·保监会发布保险业经营数据 保费收入同比增近10%
  • ·债务问题仍将长期困扰欧洲 需防债务危机"后遗症"
  • ·货币市场利率上升 上市公司2425亿短融券承压
  • ·民间资本银行梦现曙光 启动民营银行试点呼声再起
  • ·基金公司垂涎余额宝大餐 货币基金并非无风险
  • ·市民不知情被兴业银行贷款百万 未办业务成VIP
  • ·泰康理赔条件苛刻投诉无回音 客户直斥就是骗子
  • ·格力空调安装不当泡坏地板 7000元损失仅赔400
  • ·上海远洋七号被指墙体太松 业主质疑墙是豆腐渣
  • ·免责条款多取证困难 信用卡“盗刷险”理赔难度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