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从净资产收益率看创业板“三高”现象

2013年02月13日 07:43   来源:证券市场红周刊   

    净资产收益率(ROE)通常是衡量企业盈利能力强弱的核心指标,也是决定股票内在价值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反映了1元股东权益可以获得多少投资回报。本专栏后续多篇文章在探讨股票估值方法及内在价值分析中都将使用到净资产收益率这一概念。因此,本文将结合案例对净资产收益率这一财务指标进行分析探讨。

    净资产收益率等于净利润与净资产之比,其中,净利润是一个期间数,一般为某一年度的净利润数,而净资产则是一个时点数,一个年度中不同的时点企业的净资产是动态变化的,因此,在具体计算净资产收益率指标时,采用不同时点的净资产来计算,其结果也不同。

    证监会于2001年1月发布的9号文要求上市公司分别列示按全面摊薄法和加权平均法计算的净资产收益率:

    全面摊薄净资产收益率=报告期净利润÷期末净资产(1)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报告期净利润÷加权平均净资产(2)

    2010年1月,证监会对上述文件进行了修订,根据修订后的文件,上市公司仅须披露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而不必再披露全面摊薄净资产收益率。除了上述两种计算方法外,还有一种常用的计算方法是期初净资产收益率:

    期初净资产收益率=报告期净利润÷期初净资产(3)

    上述三者的分子是相同的,都是报告期的净利润,区别在于分母: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将当期净利润、利润分配、当期股权融资等影响净资产增减变动的金额以加权平均方式计入分母,全面摊薄净资产收益率即期末净资产收益率,是以期末净资产作为分母,而期初净资产收益率则是以期初净资产作为分母计算净资产收益率。

    笔者认为,在衡量资产收益率高低时,期初净资产收益率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

    如果我们以100元的价格买入面值100元、票面利率10%的一年期债券,持有一年的利息收入是10元,一年后收回本息110元,那么,这笔投资的年收益率为10%。这里10%的收益率等于利息收入10元除以年初的投资额100元,而不是除以年末本金和收益之和110元。

    期末净资产收益率将当期的收益计入了分母,以此计算的净资产收益率实际上低估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在某些情形下,期末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可能会掩盖企业超出常识的盈利能力,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也有类似问题。

    对于股权融资等因素导致当期净资产的增加,笔者认为,除非股权融资用于收购成熟的资产并在当年产生了收益,否则,股权融资当年一般不会产生收益,股权融资计入当期净资产并计算其净资产收益率,以此衡量企业的盈利能力并不准确。因此,相比较而言,使用期初净资产收益率衡量盈利能力更为合适。

    当盈利能力较低、且没有股权融资等影响净资产增减变动因素时,上述三种方法计算的结果相差不大,当盈利能力较高时,计算结果会有显著差异:

    假设期初每股净资产1元,当期每股收益0.1元,没有其他影响净资产增减变动的因素,则期末净资产为1.1元,期初净资产收益率、期末净资产收益率和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0.0%、9.5%和9.1%。

    假设期初每股净资产1元,当期每股收益为2元,没有其他影响净资产增减变动的因素,则期末净资产为3元:

    期初净资产收益率=2/1×100%=200%

    期末净资产收益率=2/3×100%=66.7%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2/(1+2/2)×100%=100%

    当盈利能力较低时,上述三种方法计算的净资产收益率相差较小,当盈利较高时,则相差很大:当每股期初净资产1元、每股收益2元,没有其他影响净资产的因素时,期初净资产收益率高达200%、期末净资产收益率(全面摊薄净资产收益率)仅为66.7%,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00%。

    值得一提的是,以期末净资产计算的净资产收益率由于将当期收益计入分母,期末净资产收益率永远小于100%。例如,假设某公司期初净资产1元、每股收益9元、期末净资产10元(1+9),期初净资产收益率高达900%,而期末净资产收益率仅为90%。在这种情形下,期末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实际上掩盖了企业的超出常识的盈利能力。因此,使用期初净资产收益率指标,更易于使投资者发现上市公司财务指标异常情形。

    通常而言,净资产收益率30%~50%就非常高了,如果一个企业净资产收益率高达50%甚至100%以上的暴利,要么其竞争力超强、能获取异常高的盈利,要么其财务报表过度包装、业绩注水。

    案例:透视创业板IPO“三高”背后的高净资产收益率

    ——过度包装可能是一个普遍现象

    2009年6月新股发行价格市场化改革以来,以创业板为代表的小盘股IPO的“三高”(高市盈率、高发行价、高超募资金)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创业板新股IPO市盈率屡创新高,动辄出现100倍以上的市盈率,以发行前账面净资产计的市净率也高得离谱,一些新股IPO的市净率高达20多倍(招股说明书上计算的市净率都是以发行后由于高价发行而增厚的每股净资产计算的市净率).

    然而最近两年多来,创业板光环褪尽,渐渐现出原形,披着高成长、高收益光环的创业板业绩表现令人大失所望,其成长性和盈利能力甚至低于主板市场,众多小盘股上市前的高成长、高收益,不过是上市圈钱的诱饵。

    实际上,如果看一看这些企业IPO之前的期初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就应多一分警醒:

    2009年创业板IPO上市企业共35家,根据其招股说明书披露的三年又一期财务报表可以计算出,35家企业中上市前两年期初净资产收益率均高于50%的有14家,占比40%,35家公司2007年、2008年期初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值分别高达90.9%和55.0%,多家公司上市前的期初净资产收益率高达100%以上,其中天龙光电2007年期初净资产收益率高达459.1%!不幸的是,这家企业2011年的期初净资产收益率仅为5.2%。

    2009年上市的全部35家创业板企业平均净资产收益率高达90.9%,这是一种正常的盈利能力吗?如此高的盈利能力可持续吗?什么样的企业、什么样的生意可以获得如此高的暴利?

    常识是一面照妖镜,以常识来看,90%以上的净资产收益率显然是一种暴利,尤其是所有IPO企业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高达90%时,其可信度显然要打上一个问号,如此高的暴利也注定是不可持续的,2010年、2011年35家企业平均的期初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仅为9.7%、10.6%。

    实际上,2010年以来,创业板不仅盈利能力(净资产收益率)低于主板市场,其净利润的增长率也低于主板。在获得巨额募集资金后,净利润增长率反而低于主板市场,这显然令人费解,这些超募资金至少为企业贡献了不菲的利息收入呀。笔者统计发现,上述35家企业上市前的2008年财务费用合计6281万元、2010年财务费用合计-25314万元,这意味着巨额募集资金2010年至少为这些企业贡献了31595万元利息收入。坐拥巨额超募资金产生的利息收入,即使新股募集资金项目不产生其他收益,以其上市前招股说明书中向投资者展示的业绩高成长性,其上市后的净利润增长率也理应高于主板市场,然而实际情况却与此相反。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呢?个人认为,从创业板企业IPO前的异常高的期初净资产收益率来看,这些企业上市前业绩过度包装可能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所以,不要迷恋IPO招股说明书中的暴利,暴利只是一个传说。

    

(责任编辑:马欣)

  • ·"钱荒"影响进一步蔓延 深圳银行人士曝暂停放贷
  • ·黄金价格跌穿1300美元 首饰行业再次降价成定局
  • ·保监会发布保险业经营数据 保费收入同比增近10%
  • ·债务问题仍将长期困扰欧洲 需防债务危机"后遗症"
  • ·货币市场利率上升 上市公司2425亿短融券承压
  • ·民间资本银行梦现曙光 启动民营银行试点呼声再起
  • ·基金公司垂涎余额宝大餐 货币基金并非无风险
  • ·市民不知情被兴业银行贷款百万 未办业务成VIP
  • ·泰康理赔条件苛刻投诉无回音 客户直斥就是骗子
  • ·格力空调安装不当泡坏地板 7000元损失仅赔400
  • ·上海远洋七号被指墙体太松 业主质疑墙是豆腐渣
  • ·免责条款多取证困难 信用卡“盗刷险”理赔难度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