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轮逼空式反弹,尽管期间不断有质疑和担忧,但银行股几乎未出现过正式的调整,民生银行更是不断刷新股价新高,涨幅早已实现翻番。市场的质疑既来自基本面,也来自技术面,市场普遍预期今年银行的业绩增速会大幅下滑。不仅如此,银行股技术面也早已进入超买状态,需要一定的技术回调才更合乎逻辑,但银行股却在此种氛围中持续大涨,究竟银行股的魅力源于何处?
基本面还是资金面
按照传统的投资思维,银行股的走势由存量资金的长期博弈所形成。前几年,银行业绩高歌猛进,股价却在低点徘徊,与中小盘股的估值差越来越大;当时,市场普遍认为银行股的估值偏低、存在向上纠正的动力,但银行股股价却越来越低,并成为市场的“弃儿”。如今,银行股业绩拐点隐现,股价却掉头向上,涨势之猛超过投资者的预期。显然,本轮主力资金不同于之前的传统资金,其思维方式也不同于传统方式。
去年底,国内大多机构都不看好银行股,因此,银行的主力资金不仅不是来源于国内,也不是由存量资金所主导,最大可能是所谓的“热钱”,流入方式则是非正常的渠道,因为很难准确测量热钱总量。但无论是何方资金,其一定有足够的买入银行股的理由。
到目前为之,银行股的基本面并没有给出预期之外的理由。比如,估值偏低的解释,这已经是市场长期讨论的话题了,但这种偏低的估值却存在了很长时间,这个理由很苍白。再比如经济面的好转,虽然这是实质性的利好,但目前的经济复苏其实主要还是投资、房地产的拉动,依然是传统的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这对经济结构调整和制造业的转型不利,所以中期来看,很难说银行股前景有多么好。因此,银行股的行情更多的是借助低估值资金来推动。
“物极必反”效应被不断放大
去年,银行股5倍左右的市盈率与40倍左右市盈率的中小盘股长期共存,这一度成为市场的一大景观。当时出于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政策,市场担心地产行业会受到严重影响,进而令银行业受到拖累,同时市场判断银行这一周期性的行业已经渡过了高速发展期,业绩已经处于顶峰,接下来银行的业绩会下降,因此大多数机构都不看好银行股。再加上银行股都是大盘股,而持续的熊市状态,必然缺乏大量的资金对超级大盘的金融股发动进攻。这些理由无疑都客观存在,但市场的心理因素显然被过度放大了,因为一旦看空的趋势形成,就会形成不断强化的“负蓬齐效应”.
认同当房地产的调控状况并没有预期那样悲观时,市场心理开始慢慢发生变化,而楼市的价格回暖则直接封杀了银行股的下跌空间。这时市场认为,虽然银行股业绩可能下滑,但楼市风险消化了,银行股的业绩不会很差。此时再拿低估值激活市场,就非常有号召力了。事实上,银行H股明显高于A股的状态,也为银行股拉升提供了依据,因为海外市场的估值状态更能让国内投资者接受,可以说,H股真实反映了银行股的内在价值,A股一定程度上低估了银行股的价值。当然,如同负的蓬齐效应,这种心理预期的改变必然会形成正的蓬齐效应。投资者信心随行情进展逐步发生改变。所谓“一根阳线改变心态,两根阳线改变预期,三根阳线改变理念”。银行股不断逼空的行情,彻底打垮了融券者的阵磊,迫使看空者队伍分化,转而空翻多,目前投资者的心态已经从极度熊市悲观中修复。
机构资金也正是利用了这种心理放大的蓬齐效应来获取高额利润,基于其资金量庞大,因而其根本不惧怕融券做空者,因为理论上看,融券量有限,而资金却可以是无限的。但从最近整体情况看,投资者心态还比较谨慎、比较犹豫,敢于追高的力量不算很强。在接近两个月的上涨中,A股市场成交量并未出现明显放大,显示场外资金尚未大规模流入股市,银行股的强势上涨,更多是靠资金“拆东墙补西墙”所推动。这种状态显然远没有达到机构的要求,而不达到疯狂的地步,机构不会善罢甘休。因此,这种强势还将持续下去,待到投资者逐渐乐观以至最后的疯狂时,行情方能落下帷幕,这种心理路程在每次行情中都是如此,人性从未变过,这也是机构资金屡屡得逞的心理基础。
银行股还能走多远
两市16只银行股的平均市盈率(PE)为6.38倍,平均市净率(PB)为1.35倍。而2005年6月6日上证指数998点时,银行股的平均市盈率为13.37倍,平均市净率为2.19倍。2008年10月28日上证指数1664点时,银行股的平均市盈率为8.83倍,平均市净率为1.87倍。这也意味着,在普遍上涨了40%以后,银行股目前的估值仍然远低于上两次历史大底时的水平。
但从银行业的前景看,经营风险并没有消除。现在很多地方融资平台是借新还旧,实际上是将风险往后推。如果经济发展方式无法实现转型,无法出现新的增长点,银行的资金也无法从地方融资平台挪出,到时候会出现系统性风险。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会影响银行业的垄断地位,银行的业务模式和经营能力会出现分化,利润率也将出现分化,但这个调整的过程会比较长。短期来看,银行股经营的风险并不大,但如何界定其合理估值水平却很难。只能说,从估值水平、市场疯狂程度、机构心理看,银行股的行情还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