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金融证券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群雄混战资本市场 基金行业难独大

2013年02月06日 08:24   来源:中国证券报   

  2007年以来,经历过呼风唤雨和市场洗礼的公募基金行业一家在资本市场独大的局面早已不复存在。

  金牛理财网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公募基金的规模为2.87万亿元(包括保险、社保等机构的一些投资),其中投资股票1.36万亿元,债券0.70万亿元,这一数据与其他投资股市的金融产品相比,优势明显。但其江湖地位下滑明显,股基占A股流通市值的比例逐年走低,已由峰值的超过三成跌到现在的不足一成。

  与此同时,其他领域金融产品的规模快速膨胀,政策面更是日渐宽松,纷纷侵蚀原本属于公募基金领域的“地盘”,不少基金业界人士甚至悲观认为基金业已日渐边缘化。

  “分食”的力量主要来自信托、保险、券商等金融机构,其中险资在资本市场上的力量不容小觑。保监会主席项俊波日前在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表示,2012年全国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为6.85万亿元。按照相关规定,保险公司投资基金和股票的余额合计不超过该保险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25%。不过,随着市场变动,险资在二级市场的权益类占比极难达到上限,债券依然是其投资的重点。有机构人士预估,目前险资投入到债券、股票和基金的资产规模分别约为3.22万亿元、0.47万亿元和0.36万亿元。

  另一支足以与保险平分秋色的资金力量是突然崛起的信托行业。信托业协会数据显示,信托业全行业信托资产2008年第一次突破1万亿元,达1.22万亿元。2009年突破两万多亿元,2010年突破了3万多亿元,2011年突破了4.8万亿元。虽然目前信托业2012年资产规模尚未公布,但消息人士透露,其在去年底总规模达7万亿元几无悬念。按照2012年三季度末公布的数据看,信托资产中直接投资于债券、股票、基金的比例为11%,这意味着截至2012年末,信托业界有7700亿元可投资证券市场。

  券商亦是证券市场的一支主力军,并且前景广阔,但眼下规模和影响暂难挑战基金行业。而券商流向证券市场的资金主要出口是自营及资产管理业务。其中,对于较为不透明的券商自营业务,有券商人士内部估计2012年末的投资规模有望达到4100亿元,其中投资于股票的资金为800亿元,直投业务投入240亿元。券商投资中值得关注的是资产管理业务,自2012年券商资管规则调整后,行业规模迎来大爆发,证券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末,证券业受托管理资金本金总额1.89万亿元,而2011年末时的数据仅为2818.68亿元,同比暴增570%。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资管大爆发的背后,其中直接投资于证券市场(包括股票和债券)的集合理财产品的净值仍只有2200亿元左右的规模,增长有限;其余产品多是与银行、信托合作的通道业务产品,直接投股票和债券的资金量有限。


(责任编辑:魏京婷)

  • ·"钱荒"影响进一步蔓延 深圳银行人士曝暂停放贷
  • ·黄金价格跌穿1300美元 首饰行业再次降价成定局
  • ·保监会发布保险业经营数据 保费收入同比增近10%
  • ·债务问题仍将长期困扰欧洲 需防债务危机"后遗症"
  • ·货币市场利率上升 上市公司2425亿短融券承压
  • ·民间资本银行梦现曙光 启动民营银行试点呼声再起
  • ·基金公司垂涎余额宝大餐 货币基金并非无风险
  • ·市民不知情被兴业银行贷款百万 未办业务成VIP
  • ·泰康理赔条件苛刻投诉无回音 客户直斥就是骗子
  • ·格力空调安装不当泡坏地板 7000元损失仅赔400
  • ·上海远洋七号被指墙体太松 业主质疑墙是豆腐渣
  • ·免责条款多取证困难 信用卡“盗刷险”理赔难度大
  • 鍒嗕韩鍒帮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