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9日,国内首单“B转H”中集集团B转H股正式登陆港交所,当天开盘报12.60港元,较转股前的B股价格9.70港元大涨近30%,2013年1月3日,更是收报15.44港元,较转股价上涨了五成,出现明显的溢价现象。
笔者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转板溢价现象,主要因为估值体系的差异所致。
首先,我们比较一下A股与H股的估值情况。从现象来看,2005年之前,同一家上市公司的A股价格一直高于其H股价格,2005年以后,尤其是2007年以后,开始出现H股价格高于A股价格的现象。最近三年里,市值较大的银行、保险、煤炭、公路等行业的蓝筹股的估值水平H股较A股溢价幅度大约在10%-25%之间。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差异,可能与以下两个因素有关:
一个因素是人民币升值的预期。H股市场的投资者主要为境外投资者,对于这些投资者而言,它们购买的H股对应的是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它们获得的收益除了公司账面的盈利外,还享受人民币升值的好处。从时间上看,人民币升值从2005年7月份开始,该时点与H股对A股形成溢价的时点是一致的。
另一个因素是估值的参照系不同。2008年以后,欧美发达国家的基准利率都降到了接近于零的水平,长期国债的收益率也降到了1.5%的水平。中国A股投资者的无风险收益率不仅没有下降,反而随着各种理财产品的大量发行有所上升,即使是国债的收益率也在4%左右。无风险收益率的差异导致了股票市场估值的差异。按照这样的推理,假如未来美联储把基准利率大幅度提高,则香港市场的估值水平就会下降,H股的估值就会再次低于A股估值。
其次,我们再考察一下A股与B股市场的估值差异。在深中集B股转板之前,B股的平均估值水平大约是A股的50%,即同一家上市公司的B股价格比A股价格要低一半。之所以B股的估值比A股低,主要因为B股市场一直处在被边缘化的状态。B股市场设计之初的使命是为了筹集外汇资本,该使命在2000年以后已经完成。2000年以后,尤其是2003年以后中国出现外汇盈余大量增加的状态,不再需要通过B股市场来筹集外汇资本。另外,国家为了扶持香港证券交易所,很多公司可以通过香港证券交易所发行股票,而香港市场的计价货币也是用港元。在这样的背景下B股市场不再发行新股,已经在B股上市的公司也不许通过发行B股融资,B股市场面临重新定位。
在缺乏新鲜血液的情况下,B股市场不仅不受机构投资者关注(从制度上来说境内机构是不能投资B股市场的),而且散户也很少参与该市场,B股交易十分清淡,流动性极差,大多数个股的年度换手率都不到100%,有些股票的年度换手率甚至少于50%。相对于A股市场的平均200%以上的换手率有很大的差距。流动性差使得B股市场的估值一直低于A股市场。
从上述分析可见,截至2012年12月初(B股行情启动之前),B股估值水平最低,A股居中,H股市场估值水平最高,B股市场的平均价格是A股的50%,而H股价格比A股高10%-25%,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如果B股成功转为H股的话,就存在一倍以上的溢价空间。
从深中集B股成功转板以后,尤其是万科B股停牌后,市场已经敏感地感受到市场的巨大套利机会,业绩优秀的B股上市公司的股价出现大幅度上涨。
但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估值水平的比较仅限于蓝筹股,对于市值较小、公司业绩一般的非蓝筹股而言,H股的估值水平要远低于A股或B股的水平,这些公司的转板非但不会出现股价溢价,还可能出现折价现象,即股票从B股市场转板到H股市场后其价格下跌。另外,不是所有的B股都具备转板到H股市场的条件的。拟转板公司首先要过财务关,港交所的《上市规则》规定,申请主板上市的公司必须有不少于三个财政年度的营业记录,且上市时市值不得少于2亿港元。与此同时,企业还必须通过有关的财务表现测试。此外,在公众持股方面,该《上市规则》要求,企业上市时公众持股占公司已发行股本的比例至少达到25%,或以市值计达5000万港元,以较高者为准。《上市规则》还要求,流通股占公司已发行股本总额的百分比不得少于15%;企业的拥有权和控制权至少需于最近一个财政年度大致维持不变,企业的主要管理层至少需在上市前3个财政年度维持不变。
总之,在B股改革的背景下,B股市场再次面临很好的机会,尤其是业绩好的B股,投资者可以充分享受B股转板至H股而形成的溢价收益。但业绩差的公司不会享受这样的好处,B股的分化将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