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保险容易理赔难。”是不少消费者的共同感受。日前,记者从山西省保险行业协会了解到,去年全年,该协会共受理保险纠纷投诉357件,涉案金额达到1294.325万元。该协会法律事务工作部主任郭促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多数投诉是因理赔过程中涉及到金额争议,或对条款的理解存在分歧产生的。
寿险:保险条款理解存分歧
【案例】去年上半年,晋城的李先生购买了一份医疗保险。去年8月,突然被查出身患肿瘤,按照保险公司方面的保险条款,他可以得到赔付,而保险公司对此则不认可,也不愿进行相关赔付,双方对此持续多日争执不下,最终山西省保险行业协会请了两位医学专家及一名律师,纠纷才得以解决,投保人最后获得了38万元的赔偿金。
权威剖析:
“由于保险营销员或保险代理人的销售手段存在问题,相对而言,寿险更容易发生纠纷,主要是在保险条款的理解上,投保人和保险公司方面存在一定分歧。”郭促告诉记者,去年,保险行业协会处理过的全省寿险方面的纠纷投诉共205件,占到全部投诉的57.4%,涉案金额相对较小,仅497.29万元,远低于产险。
产险:车辆损毁理赔金额有争议
【案例】去年12月20日,太原投保人武先生所投保的一辆挖掘机,突然发生严重的责任事故,挖掘机被明显损毁,事故同时涉及到了人员伤害。按照相关的保险条款,事故责任全部在武先生投保车险的承保范围之内,只是对于这场责任事故的理赔金额,投保人和保险公司双方存在很大争议。最终,经山西省保险行业协会调解,双方最终达成了保险公司一方负责16万元理赔金额的协议。
权威剖析:
山西省保险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去年全年,该协会共受理财产险投诉152件,占到全部投诉的42.6%,涉案金额797.055万元。“一般来说,在财产险方面发生的纠纷投诉案件,纠纷主要集中在车辆损毁方面,理赔金额的多少,则成为投保人及保险公司双方争议的焦点。”
银保渠道:受误导存单变保单
【案例】去年2月份左右,太原的王女士在一家国有银行办理定期存款业务时,被保险公司业务员“忽悠”购买了一份保险。事后几个月,因家中急需用钱,去银行取款时,王女士被告知自己多年辛苦积攒的10万元钱并未真正存入银行,而是变成了一份保单,需要20年后才能取出,如果当时要取款,就属于“退保”,需要支付近两万元的退保手续费。跟保险公司争执长达半年之久,保险公司只答应为王女士承担30%的损失。
权威剖析:
对于“存单变保单”的情况,郭促介绍说,银保渠道的产品,一般都是保险公司通过银行、邮政等渠道销售的保险产品,以分红险、万能险为主,最大的特点是“保障+收益+分红”。然而在利益的驱动下,很多驻银行的保险员将保险当做理财产品卖给存款客户,只强调收益,刻意隐瞒了保险的重要信息,致使“存款变保单”的投诉出现,但这类投诉发生后,由于保单上一般都有客户签字,而且难以找出相关证据,很难判定消费者是被误导的。
针对上述情况,业内人士也提醒消费者,在银行存款或购买相关理财产品时,最好多个心眼,若对条款理解不清,可要求销售人员对产品收益和领取方式做出书面说明。通常来说,消费者在收到保险合同之后的10天之内为“犹豫期”,在此期间,消费者可全额退保,保险公司只能扣除少量工本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