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上海试点个人税收保险产品 月入1万可避税近千

2013年01月29日 10:15   来源:新闻晚报   

    政府工作报告中透露,今年上海市将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等创新试点。对此,市政协委员、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分公司党委书记肖星透露,具体操作中,拟启用单位代扣代缴等方式。既能为未来养老提供保障,也可提前为个税“减负”,肖星为记者作了测算,若月入1万元一年可避税近千。

    “目前,上海本市户籍养老保险的覆盖达到98%,外来从业人员覆盖面达到84%,但社会保险作为一项基本的保险保障制度安排,只能是保基本。”作为保险行业的专家,肖星说,现有养老保险存在着明显的短板。如重疾承受能力较差。在目前限额医保统筹的情况下,对个体来说,如果缺少足够的额外保障,一旦患上重疾,往往会出现因病致贫现象。对绝大多数企业职工来说,特别是中、低收入人群,由于养老金个人账户不足,统筹部分难以迅速提升,老年生活质量难以保证。

    另一现实是,未来的中国社会将面临老龄化危机,上海的老龄化程度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在职人员供养退休人员比例达到3比2.“考虑到目前养老金缺口,老了后还有没有养老金可拿的问题已迫在眉睫。”肖星说。

    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本市将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等创新试点。所谓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是商业养老保险的一种,指投保人所缴纳的保险费在一定比例内,可以在个人所得税前扣除,将来退休后领取保险金时再补缴个人所得税,这有别于目前个人收入纳税后才缴纳保险金的做法。

    肖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月收入1万元,扣除四金后1900元以及个税起征点3500元后,应纳税额为4600元,缴税标准应参照20%的税率计算,再减去速算扣除数555元,需要缴税365元。如果可以税前列支700元作为保费,月入1万元的应纳税额为3900元,按照10%税率计算,再减去速算扣除数105元,应缴税285元。也就是说,如果购买了个税递延型养老产品,每月可以避税80元,一年则可以避税近千元。以此类推,如果每月购买700元的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收入越高,其避税的金额就越大。

    “事实上,这是国家在政策上给予购买养老保险产品个人的税收优惠。考虑到这期间物价上涨因素,这一产品实际能起到个税‘减负’作用。”肖星说,“即使不考虑这期间物价上涨的因素,这一产品所起到的个税”减负作用,还意味着迟缓缴税等好处。在国外,这种产品非常通行,可通过降低个人的税务负担,鼓励居民购买养老保险。

    肖星透露,目前,相关保险产品的设计、系统设置已经基本完成,一旦试点启动,估计每年保费可达15亿元—20亿元。投保的主要方式拟通过单位代扣代缴等进行。

    至于最适合试点的,他推荐35岁以下人群。“这些劳动人群税前月薪1万以下占主流,根据目前的社保缴费水平,税前1万元在扣除三金、个税及其它生活成本之后所剩无几。尽管有保险意识,也最需要保险,但普遍没有购买能力,反而成为缺乏保障的群体。”根据不完全统计,上海20-35岁之间的青年劳动人口大约在20%左右,但这个群体的商业保险投保率不到10%。

    此外,他还进一步建议,申城可试点医保个人账户购买商业保险。按照基本医疗保险办法中关于门诊大病的规定,职工在门诊进行大病医疗所发生的医疗费用,在职职工将由统筹基金支付85%,其余部分在账户历年结余不足支付的情况下由职工自负,由于统筹基金有最高支付限额(7万元)的限制,因此,虽然统筹比例能达到85%,但是剩余部分对个人来说压力依然很大。

    具体操作中,可根据个人账户历年结余的实际情况划分几个档次,每个不同档次可以用于购买商业健康险的金额不同。医保资金购买商业健康险的险种由政府指定保险公司销量较好的重大疾病类产品,或由对接该政府项目的保险公司开发重疾类新产品。如此一来,既可有效地提高全市的保险保障水平,也可以减轻医保资金统筹的压力,还可以充分的发挥出保险应有的保障功能。

    

(责任编辑:马欣)

  • ·"钱荒"影响进一步蔓延 深圳银行人士曝暂停放贷
  • ·黄金价格跌穿1300美元 首饰行业再次降价成定局
  • ·保监会发布保险业经营数据 保费收入同比增近10%
  • ·债务问题仍将长期困扰欧洲 需防债务危机"后遗症"
  • ·货币市场利率上升 上市公司2425亿短融券承压
  • ·民间资本银行梦现曙光 启动民营银行试点呼声再起
  • ·基金公司垂涎余额宝大餐 货币基金并非无风险
  • ·市民不知情被兴业银行贷款百万 未办业务成VIP
  • ·泰康理赔条件苛刻投诉无回音 客户直斥就是骗子
  • ·格力空调安装不当泡坏地板 7000元损失仅赔400
  • ·上海远洋七号被指墙体太松 业主质疑墙是豆腐渣
  • ·免责条款多取证困难 信用卡“盗刷险”理赔难度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