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高耸的大楼,也无华丽的外形,有人却形容影子银行是银行大堂中的“歌声魅影”。魅惑的身影甚至笼罩住了信托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城投平台等大量非银行金融机构。
因银行无法满足资金需求,一些高风险贷款者取道非银行金融机构,借助多样化的理财产品获取银行贷款。这些产品潜伏高风险,面对高利润银行也可能涉足其中,由此累积的风险将是2013年中国经济最大的挑战之一。
现在这个错综复杂的新兴金融体系正隐现令人不安的冰山锋棱,它们会成为今年中国经济的定时炸弹吗?
1月16日—17日,由经济学人集团主办的“领军者峰会系列:中国”会议和“中国峰会”在北京举行。众多知悉中国金融的资深人士济济一堂,对于非银行金融部门的野蛮扩张、对中国经济所积累的潜在风险进行了审慎讨论。
规模几何:最高或达30万亿元
银行信贷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社会融资的主力,但去年银行信贷投放量占社会融资总量的比重不断下降。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认为:“这意味着我们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迅速,其中影子银行体系的金融产品代替了银行信贷。”
银行本来是吸收短期存款,放出长期贷款的信用中介。加上“影子”二字后,这一名词的发祥地——美联储将其界定为:从事期限、信用和流动性转换业务,但无法享受中央银行流动性支持或公众信用担保机制的金融中介机构。
可见,影子银行事实上在从事与普通商业银行类似的业务,但是既缺乏监管,又无央行的信用担保。影子之说就意味着更大的风险。
中国式的影子银行不是非银行机构的独角戏。
惠誉评级金融机构部高级董事朱夏莲指出,中国的影子银行与正规的商业银行体系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说是深度合作。“比如说信托贷款就是银行参与影子银行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大部分贷款都流向与银行相关的信托产品。理财产品等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以外的业务也都流向了影子银行体系,迫使我们对银行评级时都要充分考虑这对银行稳健性的影响。”
一份央行的内部报告显示,中国的影子银行统计体系囊括商业银行表外理财、证券公司集合理财、基金公司专户理财、证券投资基金、投连险中的投资账户、私募股权基金、企业年金、住房公积金、小额贷款公司、票据公司、具有储值和预付机制的第三方支付公司、有组织的民间借贷等融资性机构。
尽管有上述统计口径,影子银行的规模却无官方数据披露,多家机构估算规模约在10万亿~30万亿元。
瑞银证券估算的影子银行总规模为20.9亿元左右,占GDP的40%;如果再加上非银行机构所持有的企业债券,这个数字将达到24.4万亿元,占GDP的46.5%。但这数字并不包含银行的理财产品。
招商证券则认为,截至2012年三季度末,我国影子银行存量规模达28.25万亿元。随着影子银行规模的不断扩张,其信用创造活动正在对全社会的融资活动和融资结构产生重要的影响。在2012年前三季度13万亿元的新增社会融资规模中,影子银行的信用增量达3.87万亿元,占比达到29.2%。
不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并不认同上述统计口径,他公开表示,许多正常的银行表外业务被误认为影子银行,银行的理财产品也不具备高杠杆和显著的期限错配特征。不过,后者是国际公认的影子银行评判标准。
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亚洲经济编辑可思梦直言:“也许我们在使用影子银行这一词汇时有些随意,但这类非银行金融部门的迅猛增长确是今年中国经济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资金大多来自理财产品
相对储蓄的低收益,银行理财产品因较高的收益率受到热捧,一些老年投资者甚至在理财产品开售前就到银行大堂要求提前购买。而这些理财产品背后的运作过程往往讳莫如深,2012年,这类急速扩张银行表外业务已经暴露出风险的冰山一角。
华夏银行上海嘉定支行的职员濮某未经银行审批授权,在银行贵宾室私自向客户出售了规模达1.4亿元的“中鼎财富投资中心(有限合伙)入伙计划”,产品分四期发售。2012年12月产品到期,投资者未能得到按期兑付,承诺的11%~13%的预期收益率化为泡影,资金血本无归。
相关报道称,受牵连的投资者至少200人,大部分投资者不具有相关投资经验和风险承受力,年龄普遍在40~60岁之间。为获高收益,投资者往往集合亲友资金参与投资,而产品违约导致亲友受株连。
中银财富的分析报告认为,投资者虽然不清楚该产品的运作过程,却有意或无意地认为在银行销售的产品就有银行兜底,从而无视风险、只追求收益。该产品风险比信托计划高得多,投资门槛却仅为50万元,绕过了信托监督的有关规定,将发达国家成熟的有限合伙投资模式异化为涉嫌非法集资。
“工农中建交等国有商业银行通常都只为大企业服务,大量的小微企业和民间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金融市场化的演进》一书的作者、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教授刘小玄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近年来央行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外汇占款的流入也在下降,这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货币的供应。而伴随着巴塞尔协议Ⅲ的执行,银行所面临的资本金约束愈加严厉。将资产转移到表外可以节约银行的资本消耗。
一方面资金需求强烈,一方面供给受限。而商业银行作为信托、基金公司等理财产品的主要销售渠道,自然具备了在正规的资产负债表外去发展融资体系的冲动。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指出,当商业银行把负债转移到表外以后,其表外的放贷行为规避了贷存比、资本充足率和存款准备金等监管约束和限制,这样商业银行就提升了其贷款和信用供应能力。
存款利率被长期管制,中国储户不堪忍受负利率之痛。在通胀重压下,存款纷纷流向其他替代产品,比如理财产品、信托、集合理财、专项资管等等。随着大部分储户习惯于对理财产品的滚动购买,大量发行的理财产品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影子银行资金来源地。
在监管部门对信贷额度和信贷投向的严厉管制下,一些房地产企业,高耗能、高风险企业无法从银行获得资金。因此这类企业只能寻求传统银行以外的融资渠道获得资金。业内人士认为,影子银行体系的兴起是由于信贷额度控制与货币资源分配不均衡所导致的结果。
怎么监管
由于多涉及到银行的表外业务,加之牵扯多类型金融机构,加强影子银行的监管并非易事。但如果考虑到影子银行产生的根源,则防范风险的办法并不难觅。
中银财富的研究报告提到,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未竟,影子银行实质上是承担了一个连接货币市场和存贷款市场的中介,是对传统银行信用扩张渠道的变相替代或补充。因此明显不同于欧美等国通过金融衍生产品无限放大杠杆的影子银行体系。
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巴克莱资本首席经济学家黄益平提出,长期的金融管制,没有使资金更有效地发挥作用。银行将资金挪至表外,虽然形成了影子银行体系,但至少让资金使用更有效率。
“政府如果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让更多资金留在表内也能发挥作用,就能从源头控制影子银行体系的扩张。”可思梦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通过商业银行发售理财产品募集资金,以私募股权,银信合作,委托贷款等方式来运作,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的影子银行实际上依附于现有商业银行体系,俨然成为银行融资渠道的补充。因此控制影子银行扩张,事实上应从规范商业银行经营秩序入手,以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为根治手段。
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1月19日表示,银监会今年监管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切实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底线,尤其是关注影子银行的顺周期风险暴露问题,防范影子银行将风险传导到银行体系。
针对华夏银行理财风波,银监会在2013年全国银行业监管工作会议上提出,银行严禁销售私募股权基金产品以及误导消费者购买。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月21日在人民银行调研时明确表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市场化的金融改革。这或许意味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趋势已不可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