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股自12月以来的升势多少出乎投资者预期:一是未曾想涨幅如此之大,二是没料到上涨时不见深度回调。无论是二级市场成交活跃还是两融余额剧增,都反映出当前银行板块仍是两市交易的绝对重心所在。
按惯例,经济周期复苏过程中,股票市场当见周期股的频繁轮动,但当前市场却不见“煤”飞“色”舞,只见银行独秀。但两月30%的涨幅之后,资金宁在不同银行股之间反复腾挪,也不考虑在更大范围内制造板块轮动,到底是何原因?
估值便宜,业绩稳定固然是相当充足的买入理由,但仅仅这些因素恐怕无法完全解释银行股为何“一路上涨不低头”。而从衍生品的角度来看,目前金融对冲工具所针对的各个指数,其最大的权重群体均是银行,因此不排除资金反复运作银行股存在撬动指数的目的,这样做的好处是:在股指期货、融资融券、分级基金、ETF指数基金等衍生品种上取得的收益远超运作股票本身。
银行股成交易中枢
长期跟踪沪深股市的投资者可能注意到,始自去年12月初的这轮反弹,与以往相比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银行股的波动幅度明显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统计显示,本轮反弹中信银行(601998)业指数累计上涨33.42%,超越上证指数同期约15个百分点。以往经验中,弹性较高的中小板及创业板股票也相形失色,中小板综指和创业板指数的累计涨幅分别逊于银行指数8%和3%。银行股的涨幅甚至超过了有色金属、煤炭等高Beta品种。
银行股波动率的上升不仅体现在累计涨幅上,即便是在日内震荡上这一股票群体也同样保持领先。最近的例子出现在今年1月11日和14日,银行股先领跌后领涨,让很多当时看调整的投资者大跌眼镜,如波动最大的北京银行(601169)这两日分别下跌3.30%和上涨6.25%。
此外,从竞价交易、大宗交易的成交金额以及融资融券余额来看,银行股在本轮反弹中自始至终是市场交易的绝对重心。
有市场人士表示,这种银行股“一枝独秀”的情况在A股历史上极为少见,即便是有大牛市,也应该是各类股票轮涨,而且银行股盘子较大,涨幅往往不及中盘或小盘股,资金集中操作的情况也不常见。
基本面“名正言顺”
有分析人士指出,此轮反弹银行股表现突出,确有其基本面的坚实基础。
首先是估值很低。此轮上涨之前,银行股平均市盈率仅为5.53倍,平均市净率低至1.08倍,多只银行股甚至处于破净状态。这为此轮银行股上涨提供了较大的估值修复空间。
其次是业绩稳定。尽管去年三季度不少银行股出现了净利润增速下降的情况,但从全年来看,可能仍然保持着较高的增长。从已经公布的业绩快报看,民生银行(600016)、兴业银行(601166)、光大银行(601818)、浦发银行(600000)的全年净利增速均超过20%。
最后是政策趋暖,资产质量预期向好。对于银行资产质量的担忧一度困扰着市场,不过近期随着政策层面侧重于经济增长,尤其是对房地产态度缓和,加之基建项目持续上马,使得投资者预期银行资产质量将好转。
不过,上述因素仅仅解释了可以上涨,但无法解释如何上涨。
本轮行情中,银行股的涨势凌厉,回调时间短且幅度小;同时,银行板块的交易持续活跃,在多个并行市场的交易额都很大;此外,主力资金反复操作银行股,甚至无意于其他行业。可以说,银行股的上涨并不“温和”,甚至带有一定的“暴力”色彩。
杠杆获利“顺理成章”
种种迹象,让投资者不得不怀疑,资金乐此不疲地在银行股中腾挪,除了基本面因素以外,是否还存在操作层面的重要考量?
由于编制的原因,目前沪深300、上证50、上证180等指数的最大权重股均为银行股。例如,沪深300指数的前5大权重股中,有4只是银行股;其中民生银行的权重最大,为3.51%,而全部16只银行股在沪深300指数中的总权重高达21.86%。
显然,推高银行股带来的指数贡献,要远远高于其他股票。统计显示,在本轮行情中的多次单日大涨中,银行股的成交金额占沪深300全部股票成交金额的比例,要显著小于其权重。也就是说,使用银行股推高(或压低)指数的资金效率很高。
目前,沪深股市中引入了股指期货、融资融券、分级基金等多种带有杠杆和对冲属性的衍生交易工具,而这些衍生品种的现货标的恰恰是沪深300、上证50等指数。
分析人士指出,在指数出现波动的情况下,利用衍生品交易可以达到放大利润(或亏损)以及双向交易的目的。
回顾期指行情可以看到,1月14日当月合约大涨88点,按前一交易日持仓接近7万张估算,多头获利金额超过9亿元,而这些持仓所需保证金估计约30亿元,利润率达30%。这在股票中是不可能达到的水平。
除股指期货以外,分级基金也能够放大指数涨幅。如申万进取在去年12月14日涨停,回报比其跟踪的深成指高5.6个百分点。
因此有市场人士认为,利用权重股撬动指数,以在其他市场获利,才是资金反复操作银行股的最终目的,而其他因素,则是资金顺势而为的基础。
谁在造势?
从日前公布的基金四季度报告可以看到,四季度基金大量加仓了银行股,兴业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成为基金增持的主要对象。不过,有消息灵通的市场人士称,此轮行情最初的推手是QFII,随后是社保、保险等“国家队”资金,最后才是基金。
大宗交易数据似乎从侧面印证了这一说法,早在银行股大涨之前,著名QFII席位就频繁亮相大宗交易平台,且买入的大多为银行股,同时也包含其他具有较高权重的蓝筹品种,如地产、保险和汽车龙头。
瑞士信贷分析师表示,外资资金的确在内地和香港市场大买中资银行股,他们看好升值背景下的人民币资产。而一位熟悉外资操盘风格的人士也表示,像银行股这种直线上涨的运行方式,的确像国外买家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