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
城商行与小微企业:身处“盲人摸象”困局 期待地方政府有所作为
近年来,城商行立足于服务当地城市中小企业,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且市场前景也被业内所看好,但是目前来讲也同样存在着诸多问题。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业务的发展,城商行对中小企业提供的资金贷款规模在不断增加,提供的服务和产品种类也在不断拓展,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城商行在这些方面取得了进步,但目前还是难以满足正在蓬勃发展中的小微企业的需求。
记者:目前城商行在支持小微企业发展领域还存在哪些实际困难?
赵锡军: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困难和问题是切实存在的,其中有城商行自身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同时也有小微企业这一特殊群体所面临的困难。
首先,城商行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并不是主力,虽然数量众多,但是总的资金规模、信贷规模与大型银行相比占比太低,大量的信贷还是在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掌握中,由此导致城商行掌握的资源有限;其次,从资金的来源来讲,因受地域所限,城商行的资金绝大部分来源于本地区、本城市,资金来源不充分,而来源受限,则使用受限;另外,城商行的资本扩张能力也有限,大多城商行都是由城市信用社转制规范以后建立,股东的来源多元化,其中有些股东是城市当地的国有企业,资本金的来源受各种条件限制,并不是特别充分。普遍来讲,资本充足率不高,受其约束,贷款能力也受影响。
而除了城商行面临的一些问题,中小企业这个特殊的群体本身也存在融资难度。一方面,中小企业的风险普遍偏高,有些企业的治理架构和管理很不规范,甚至没有完整的财务报表。这些方面的缺陷很难符合银行贷款的要求。另一方面,在“全民创业”的热情下,小微企业遍地开花,整个群体的资金需求量很大,而供不应求的局面导致了缺口存在。
此外更重要的一点是,目前缺乏一种机制,或者说缺乏一个桥梁,能够把小微企业的信贷需求有效地与城商行的现有机制接轨。如今,两者之间还处于“盲人摸象”的境地,都摸不到彼此的真实情况。怎样来帮助小微企业建立一些财务管理制度以及地方性的集合平台,将信息归集,与银行贷款平台相衔接,是目前最主要的一个挑战。而这其中,当地的政府部门拥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记者:面对当前“供不应求”的矛盾和“盲人摸象”的问题,您认为应该如何解决?
赵锡军:银行毕竟是一个盈利性的机构,且从存款人的角度来讲,并不希望银行去做冒风险的事情。但是,银行不能因为存在风险而止步不前,而是需要有效地控制风险和化解风险。那么,城商行如何找到潜在的优秀客户就非常重要。
按照目前全民经商的热情程度,可见城商行拥有很多的潜在客户群。作为城商行来讲,首先要在创业群体中找到潜在的优质客户,然后针对这部分客户去开展相应的业务,并开发出对口的服务和产品,而不能去做盲目的创新。如此,城商行才能够从真正意义上做到为服务小微提前铺好路,而不仅仅是喊喊口号。
而化解问题则更多需要依靠当地政府的作为。政府有发展当地经济的责任,包括为当地提供良好的信用环境的职责。银行是绝对不能无原则地降低标准去为企业做贷款的,那么既然要鼓励小微企业发展,就需要政府提供相配套的专业服务,帮助企业达到贷款标准。
记者:您认为未来城商行开展小微金融的市场前景如何?
赵锡军:从目前小微企业的发展势头来看,这一市场的未来潜力非常大,而最终市场前景如何还要取决于各方的共同努力。
对于城商行而言,首先要做的是提前挖掘潜在优质客户,而后做好服务和产品的创新布局以及后续管理工作。如果这部分工作做好了,可以说服务小微企业就成功了一半。在挖掘客户方面,立足当地的城商行相比大型银行而言有着显著优势。一般来讲,大型银行的贷款权比较集中,分支机构不一定有放贷的权利。而城商行就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客户、抓住客户,与当地客户有更加直接和容易的联系。
同时,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未来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重担还是落在当地政府身上,如果当地政府能够在中间建立起过渡的桥梁,帮助小微企业达到城商行的贷款要求,那么市场发展的空间便又增加了,城商行服务小微企业的前景也越来越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