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昨日发布初步核算数据显示,2012年GDP比上年增长7.8%。这个数据不仅是自2000年以来的最低值,也是13年来首次“破八”。不过,昨日沪深股市不仅没有因此下跌,甚至走出了强势上攻行情。上证指数和深证成指均以逾1%的涨幅收红,成交量双双超过千亿元。
13年来中国GDP增速首次“破八”,作为宏观经济晴雨表的股市作出乐观解读,其中深意值得研究和总结。股市的“晴雨表”功能,反映的是未来的经济预期。如何研判预测中国经济今后一个时期的大势?可以从两个维度着手。
一是从量的增长即GDP增速来看,这条曲线已经触底回升。
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2012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19322亿元,系首次站上50万亿元的大关;再加上近年来的一系列投资与改革,以往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能源运输等诸多瓶颈得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意味着中国经济在50万亿元级别增长的平台上,仍大有可为。
备受关注的是,GDP增速“破八”,到底带来了什么?中国经济社会究竟能不能承受8%以下的增长?
从目前来看,现实对这两个问题给出的答案比较乐观。
众所周知,此前8%的增长“红线”,主要是考量就业指标。在经济增长7.8%的2012年,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按照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当年就业人员增加了284万,其中城镇就业人员增加了1188万人;无论是城镇登记失业率还是城镇调查失业率,总体上保持稳定。
与此同时,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即物价水平。在2011年,控制通货膨胀就成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和目标;2012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6%,涨幅比2011年回落2.8个百分点。尽管这得益于两年来有关部门采取多种有力干预和监管措施,但与宏观经济保持稳定、没有因为“保八”而匆忙加快投资也不无关系。
二是从质的改善即经济存量优化来看,也有理由对中国经济前景持乐观预期。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体量的增长靠惯性,存量的优化靠改革。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决策层频频提及深化中国经济社会各项改革,定调“改革依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红利”;多项剑指经济社会发展痼疾的改革措施如资源价格市场化、收入分配改革等已经出台或者即将出台。
今年的经济工作总基调确定为“稳中求进”,其含义与去年并不相同。回顾去年,宏观经济受国内外多重因素影响,增速放缓势头比较明显,宏观政策诉求显然是“稳”字当头;展望今年,宏观经济企稳回升的态势已逐步明确,如果外围形势没有明显恶化,政策诉求应该更积极地谋划在“稳”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总之,2013年开局以来,经济“稳”、改革“进”,投资者预期乐观,股市不跌反升,并非没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