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供求关系动态平衡政策之设计,首先要从供给下手。不能无限地供给,供给的闸口还是要调节的。中国的市场经济并不是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虽然我不赞成行政干预太多,但是在任何国家都会根据面临的不同问题在不同条件下采取适度政策调节,以引导市场。欧盟是高度市场化的经济体,欧债危机严重时,也会出台做空的禁令,以稳定市场。不能说这是在盲目干预市场,实际上这是在减少市场下跌的动力。在中国,我们还没有到股指期货做空机制暂停的时候,融资融券交易的融券部分也没有放开,这是正确的。这是股票供给要适当放缓一点,市场要有一个培育的过程。供给手段是在不得已的条件下动用的,一般情况下不动用。
更主要的手段是扩大资金来源。当供给的资产是有价值的,揭示的信息是充分的时候,更重要的是把资金的渠道拓宽。当前有限的资金渠道难以承受如此大规模的股票供给的。
在拓展资金渠道方面,改革现行地方政府管理的养老金、社保基金的管理体制是改革的重点。有人把社保基金、养老金叫做“养命钱”,吓住人了,不敢投资了,似乎用这些所谓“养命钱”投资于市场就是千古罪人。 “养命钱”这个词把很多人吓住了,最终只能把“养命钱”放在银行或者挪用投资房地产了。实际上,这才是最大的不负责任。中国的社保基金、养老金缺口之所以很大,与资产缺乏升值机制有重要关系。
在中国,发展资本市场,需要着力思考资金渠道的拓宽。美国的养老金、退休金、商业保险资金,甚至大学里的校友基金,很少有现金状态。他们认为把钱存在银行是浪费,也是不负责任的。他们的理念是,任何一分钱都要形成有收益的资产。我们可以在资产选择上进行动态收益的匹配,但不可以把这些宝贵的资金放在保险柜里。所以,我们要改革社保基金、地方养老金管理办法,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专业化为平台的透明的资产管理机制,这是改革的重点。
与此同时,中国资本市场必须开放,要创造条件让外部资金有序进入中国资本市场。没有滚滚而来的外部资金,中国资本市场终究是难以发展起来的。所以,唯有改革和开放,才能发展中国的资本市场。改革的基本方向就是市场化,开放的基本目标就是国际化。
近期市场出现了一些转机,但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市场,恢复投资者信心仍是政策的重点。概而言之,可视市场变化而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适当收缩市场融资规模,放缓IPO发行的速度,缓解市场资金供给压力。
其次,采取适当措施和政策,引导新增资金进入股市。除了中央管理的社保基金继续按比例进入市场外,要鼓励地方政府管理的社保基金和养老金,运用市场化和专业化机制,按照一定比例进入市场。必须改革所谓“养命钱”的管理机制,改革基本方向就是在专业化运作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市场投资的比例。唯有投资,“养命钱”才会增值。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增加QFII规模,降低QFII进入标准,提高国际化的程度。
再次,鼓励大股东特别是蓝筹股国有大股东增持股份,鼓励有充分现金流的上市公司实施回购,以稳定市场投资者信心。
最后,必须改革IPO前股东股份减持制度,适当延长这些股份的锁定期,制定一个动态的、与企业成长相匹配的结构化的减持办法,从存量角度减轻减持套现对市场所形成的巨大压力。
在中国,发展资本市场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发展的前景一定是美好的。中国资本市场赖以成长的土壤是肥沃的,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根植于中国不断成长的经济。中国在未来10年保持7.5%的成长,虽有困难,但问题不大。因此中国的资本市场有很大的成长空间。但是仅有肥沃的土壤,没有适当的温度和环境是不够的。温度和环境就是制度、规则和政策,温度如果回到20度,万物都会生机盎然,资本市场也会得到发展。所以,当前要改革我们的制度,修改我们的规则,制定一个适合资本市场成长的一个政策环境。只有这样,中国资本市场才能实现动态可持续成长,中国经济与资本市场协调发展、共同成长才会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