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星展银行一理财产品亏20% 高收益多为纸上谈兵

2013年01月14日 08:19   来源:扬子晚报   

    一部电影《泰囧》火了票房,这是好事。然后,最近有关星展银行的一则新闻,同样让当事银行及所涉及的其他银行很“囧”,这就不那么让人开心了。最近一则关于星展银行一主管级人士为回避媒体追踪而将渣打银行产品巨亏的信息曝光给媒体的新闻,引起了银行业人士质疑其“太不厚道”,让不少人大跌眼镜。

    判断失误星展一QDII产品亏20%

    在星展银行的官方网站,其代客境外理财产品(QDII产品)中有一款名为“美国石油基金结构性票据”的产品,到期日为2014年3月26日,币种为人民币/美元,起点金额为20000美元或等值人民币。根据星展银行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该QDII产品自推出以来,累计亏损幅度在20%左右。

    美国石油基金结构性票据是星展银行推出的第一款QDII,星展方面表示在高通胀的环境下,这款挂钩美国石油指数基金的产品将给予投资者捕捉参与国际石油价格表现的投资机会。按照当初星展的宣传中所说,由于目前通胀仍居高不下,寻找可能提供高收益的产品是客户的一个基本诉求。客户在大量持有保本低息产品的基础上,适当配置高收益高风险产品,可有效提高整体收益。但事实上,星展银行推出的第一款QDII产品的表现差强人意。

    由于这款产品的收益会随着油价上下波动,属于高风险产品,因此只适于具有一定投资经验、且风险承受能力较高的客户才能购买。在最差的可能情况下,标的基金于定价日的实际执行价格为零,客户不仅在产品到期时无法获取任何收益,而且将损失全部的本金。

    虽然星展银行曾经针对这款QDII产品提示过风险,但是星展银行相关负责人发表的与这款QDII产品有关的公开言论被银行业内人士认为是判断市场走势错误。

    副总裁曝光兄弟银行产品亏70%

    产品亏损本应反思,并及时调整投资策略,为投资者挽回损失,然而星展的做法却是揭露兄弟银行的理财产品巨亏,以转移公众注意力。

    在国内一兄弟媒体在去年年末刊登了星展银行QDII产品惊曝巨亏的信息,引起业界关注。然后星展银行推广策略及传讯部助理副总裁李韵琳在信息见报后,首先没有对本银行产品投资亏损进行反思,反倒向媒体表示:“渣打、汇丰、花旗他们亏个百分之七八十的,为什么不写他们?为什么要写我们?”此外,李韵琳还表示,最近有同事买了渣打的QDII产品亏了78%。

    对于星展的这一做法,同业直言“太不厚道”。目前银行理财业务频频出现恶性竞争的现象,部分银行的相关人士为招揽客户而对其他银行的理财产品进行“揭短”,被业内人士认为是不正当竞争。

    另外,记者在渣打银行的网站首页上,没有看到有关该行QDII产品亏损的通知或者公告。

    外资银行预期收益多为“纸上谈兵”

    实际上,在商界,互相揭短的案例从不会停歇。远的有浙江著名水企的口水仗,近的就太多了:三一与中联、蒙牛和伊利、华为和中兴……而衍生出来的各种“行贿门”、“裁员门”、“出走门”让人产生了错觉,将眼前的财经版看成了娱乐花边新闻。而最近,在皇明太阳能三度折戟IPO之后,董事长黄鸣最近声称被竞争对手花费300万元攻击。

    这也揭示了商业竞争的残酷。

    然后,这同业相煎的火气也蔓延至竞争日益严酷的金融业。当然,这也得是银行业有可让人揭疮疤嚼舌头的事情才行。

    就说渣打银行。在该行有统计的产品中,一款代号为200710的QDII美林“聚焦亚洲”理财产品,曾出现了近半巨额亏损。

    花旗的施罗德环球基金系列——日本股票和贝莱德世界金融基金(欧元),也曾分别亏损48.45%和42.75%。

    在经过全球经济危机之后,外资银行的胆子也变小了,产品设计也更为谨慎,因此亏损程度也不再那么夸张,但和其浮夸的最高收益宣传相比,其最终获得的收益依然让人侧目。

    去年,东亚银行的“如意宝系列4之美元5年期”产品预计年化收益率为4%,实际收益为0;渣打银行的“市场联动系列—中国概念交易所交易基金挂钩结构性存款”预期收益为10%,实际收益为0;星展银行亦有3款产品收益为零,另外,星展银行还有一款产品名为“2011年股得利系列1114期12个月工行H股挂钩人民币结构性投资产品EZDP”,实际收益是-10%。

    在这里值得着重提出的是,“浮夸”的收益宣传风格,一直被星展银行惯用。

    去年11月,星展银行就推出一款挂钩SPDR黄金基金的理财产品,期限1年,曝出的最高收益率高达25%。然而这看似诱人的超高收益,背后却联系着复杂的设计和超高的触发条件,因为达到最高收益的概率太小,因此25%的预期收益几乎成了“纸上谈兵”。

    正因为劣迹斑斑,目前外资银行在中国投资者心目中的品誉并不太好。尤其是在利率市场化启动后,银行的理财业务竞争愈发激烈,外资银行在中资银行基本掌控的市场下生存本就不易,但如果这能成为其恶性竞争的借口,那么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双输,最终失去客户信任。

    

(责任编辑:毛宇舟)

  • ·"钱荒"影响进一步蔓延 深圳银行人士曝暂停放贷
  • ·黄金价格跌穿1300美元 首饰行业再次降价成定局
  • ·保监会发布保险业经营数据 保费收入同比增近10%
  • ·债务问题仍将长期困扰欧洲 需防债务危机"后遗症"
  • ·货币市场利率上升 上市公司2425亿短融券承压
  • ·民间资本银行梦现曙光 启动民营银行试点呼声再起
  • ·基金公司垂涎余额宝大餐 货币基金并非无风险
  • ·市民不知情被兴业银行贷款百万 未办业务成VIP
  • ·泰康理赔条件苛刻投诉无回音 客户直斥就是骗子
  • ·格力空调安装不当泡坏地板 7000元损失仅赔400
  • ·上海远洋七号被指墙体太松 业主质疑墙是豆腐渣
  • ·免责条款多取证困难 信用卡“盗刷险”理赔难度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