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CPI同比涨幅为近三年来最低 为何家庭主妇还喊涨

2013年01月14日 06:59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CPI

  2012年1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2.5%,环比上涨0.8%。全年CPI比上年上涨2.6%,大幅低于年初预定的4%的调控目标,全年CPI同比涨幅为近三年来最低。专家分析认为,CPI已进入探底回升阶段,近期CPI增速的回升属于正常现象,菜价和肉价的季节性上涨推动了本轮CPI反弹,使家庭主妇感觉尤其明显,预计今年物价将在可控范围内呈现平稳上升态势。

  CPI呈现探底回升迹象

  尽管去年全年CPI涨幅远低于年初4%的调控目标,老百姓对物价上涨的感觉仍然强烈。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全年CPI涨幅高达5.4%,为2012年的物价铺垫了“高起点”。自2012年2月开始,全国CPI涨幅进入下行通道,最低回落到10月份的1.7%,11月起又重回“2”时代,全年涨幅最终定格在2.6%,控制在了可接受范围之内。

  然而,年底的物价反弹令消费者备感压力。国家统计局高级统计师余秋梅分析称,去年12月CPI同比上涨2.5%,环比上涨0.8%,同比和环比涨幅分别比11月扩大0.5和0.7个百分点,呈现加快回升态势。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本轮CPI筑底已基本完成,物价开始酝酿新的上升周期。2012年四季度基本构筑了前一轮物价涨幅的周期底部,2013年将是物价上行新周期的开端。财经评论员叶檀近日也表示,CPI的“1”时代将一去不复返。2012年全年的CPI数据呈现“两头翘中间凹”的特点,反映出经济的波动性比较大,要谨慎应对未来物价上行。

  当前菜价肉价涨幅较大

  除整体CPI涨幅回升的影响以外,老百姓对物价上涨的感觉主要来自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余秋梅称,2012年12月份CPI涨幅扩大,主要是由食品价格特别是菜价和肉价的大幅上涨带动的。数据显示,12月份食品价格同比上涨4.2%,环比上涨2.4%;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7%,环比持平。

  去年12月全国范围内的极寒天气影响了蔬菜的生产、运输和经营。余秋梅表示,12月全国蔬菜价格环比上涨17.5%,在CPI0.8%的环比涨幅中,近60%来自菜价上涨的影响。据农业部统计,菜价已连涨10周,累计涨幅达55%。

  监测数据显示,猪肉价格也已经回升至2012年3月底的水平。随着天气转冷,肉类消费需求增加,猪肉价格环比由负转正。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主任范剑平认为,猪肉价格将在今年进入周期性上涨阶段。根据历史经验,猪肉价格上涨阶段的涨幅明显高于下降阶段的降幅。此外,牛羊肉、肉禽及其制品、蛋、鲜果以及水产品价格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环比上涨趋势。

  余秋梅表示,部分鲜活食品价格随着春节临近可能还会出现一定波动。春节过后,随着天气逐渐转暖,鲜活食品价格上涨压力估计会有所减弱。

  今年物价会呈稳中有升

  连平预计,2013年全年物价涨幅较为平缓,通胀压力总体温和。初步判断2013年CPI同比将上涨3%-3.5%,呈现前低后高、缓慢上行的运行态势。

  就支撑新一轮物价上升周期的因素,连平总结如下:首先,在内外需求恢复的背景下,国内经济企稳回升将带动物价涨幅回升;其次,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助于保持全年物价温和上涨;第三,猪肉价格将在市场供给逐步趋于偏紧、饲料等养殖成本上升的影响下重回上升通道,CPI的“猪周期”可能再现,粮价也将保持稳中略升态势;第四,资源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或暂时推高消费端的资源品价格水平;第五,在扩大内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思路下,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及居住类价格都将有较大上行压力。连平认为,这些结构性通胀因素将中长期存在,当前国内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通胀水平已有所抬高,还要注意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来的输入性通胀压力。

  还有专家提醒,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推进要防止演变成又一轮大规模的大拆大建,警惕投资过热带来的资产价格上涨风险。万 千


(责任编辑:华青剑)

  • ·"钱荒"影响进一步蔓延 深圳银行人士曝暂停放贷
  • ·黄金价格跌穿1300美元 首饰行业再次降价成定局
  • ·保监会发布保险业经营数据 保费收入同比增近10%
  • ·债务问题仍将长期困扰欧洲 需防债务危机"后遗症"
  • ·货币市场利率上升 上市公司2425亿短融券承压
  • ·民间资本银行梦现曙光 启动民营银行试点呼声再起
  • ·基金公司垂涎余额宝大餐 货币基金并非无风险
  • ·市民不知情被兴业银行贷款百万 未办业务成VIP
  • ·泰康理赔条件苛刻投诉无回音 客户直斥就是骗子
  • ·格力空调安装不当泡坏地板 7000元损失仅赔400
  • ·上海远洋七号被指墙体太松 业主质疑墙是豆腐渣
  • ·免责条款多取证困难 信用卡“盗刷险”理赔难度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