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保险业的赔付率告诉我们什么?

2013年01月10日 07:45   来源: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庞 楷

  近年来,保险业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质疑,销售误导、理赔难等频频曝光,引发公众对保险行业的不信任甚或厌恶。其实,银行业也存在诸如霸王条款、理财产品销售误导等问题,但是为何保险业所受质疑要远远超过银行业呢?

  笔者认为一方面是由于大家公认的保险从业人员的素质,特别是代理人的素质及其特殊商业地位所致,另一方面,是保险合同中的诸多不确定给付条件使得投保人一开始处于对保险人的不信任地位。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银行存贷款合同中所给出的确定性答案,储蓄者可以准确地预见到将获得怎样的回报。

  保险行业赔付率其实就比较能反映出投保人群体与保险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如果说保险公司无法确定将来的赔款会给谁,从而形成的是不确定性给付,那么保险人应该相对能够确定它总体上会给付多少赔款给所有的投保人群体,当然应是那些发生了约定保险事故的人作为“代表”来获得。简单说来就是,“保险公司可以不确定地赔付给某一人,但应当比较确定地赔付给了某一些人”。虽然保险经济关系本身蕴含着个体收益的不平衡,但是投保群体与保险人之间却应该是平等和平衡的,也就是说,一个合适的赔付率隐含了一个平等的保险关系,也会引发投保人对保险人的根本信任,相反一个显著高或者显著低的保险赔付率所隐含的保险关系则是不平等,也就是说保险行业总体上应当剔除合理的费用和投资利润后应当保持一个较高水平的赔付率,以证实其保险精算的合理性以及保费收取的道义合法性。

  赔付率在保险行业中有很多种,比如满期赔付率、综合赔付率、日历年度赔付率、简单赔付率等。简单的赔付率是将同一个计算周期内的保险赔付支出与保费收入之比得出。由于保险行业的数据建设的滞后,很多细分的数据难以寻觅,在保监会公布的统计数据中我们可以找到2011年的保险行业运行数据,用相对简单但略失准确的做法,我们可以计算出2011年1-12月财产保险的赔付率为47.36%,健康保险的赔付率为52%,意外伤害险的赔付率为24.49%,据业内人士透露,健康保险保费收入中可能存在储蓄型险种,从而其赔付率计算可能失真,个别公司的健康保险赔付率大概已经达到80%左右。

  我们可以将上述赔付率简单地理解为,在去年保险公司收到的100元钱中不到一半的钱作为赔款赔付给了投保人群体,同时健康保险的100元钱中有52元钱赔付给了投保人群体,而在意外伤害保险中(比如说航空意外险)每100元钱中仅有不到25元钱赔付给了投保人群体。

  剩下的钱到哪里去了呢?在2011年总的保费收入的1.43万亿元中,业务及管理费用花掉了1882亿元,占比达到13.13%,由于寿险保费的收支简单计算的意义不大,剔除寿险部分,财产保险、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的保费收入5644亿元中,业务及管理费用和利润达到3015亿元,占比达53.4%,也即是说投保人为了得到46.6元的赔付须支付100元给保险公司。

  我们再看看今年的数据,2012年前9个月,保监会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前9个月的财产保险的赔付率为48.85%,健康保险的赔付率为32.66%,意外伤害险的赔付率为22.86%。去年同期即2011年1-9月的财产保险赔付率为42.85%,健康保险的赔付率为55.12%,意外伤害险的赔付率为22.08%。不难发现在保监会对反保险欺诈以及内控加强等工作推动后,健康保险的赔付率显著下降,财产保险赔付率则可能受到调解机制以及保监会要求进一步改善理赔服务前提下有6%的上升。

  不管怎样,在过去的9个月中,投保人群体支付了100元的保险费后仅获得了48.85元的保险赔款,同时在支付了100元给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基金后仅仅获得了32.66和22.86的回报,不能不说我们正处于一个用高成本来获得保险保障的经济社会中。

  赔付率过低或者说保险公司承保利润过高的原因是什么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保险中介环节,例如机场的航空意外险销售环节费用过高吞噬了大量的保费,另外,粗放式竞争带来的运营费用的上升也耗费了大量的保费,最后可能保险公司的利润率并不高,或者说保险公司也没有赚多少利润,投保人钱却不见了。

  令人欣喜的是,据业内人士透露,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的费率过高或者说赔付过少的情况已经得到监管层的重视,正在酝酿扩大残疾给付的范围和额度,可以预计,随着各类保险产品的赔付率的上升,投保人获得的实惠也就不断提高,当保险业将保费收入大量的用到投保人群体的时候,保险行业的声誉也就自然提升了。

  (作者系兰州商学院金融学院副院长、经济学博士)


(责任编辑:向婷)

  • ·"钱荒"影响进一步蔓延 深圳银行人士曝暂停放贷
  • ·黄金价格跌穿1300美元 首饰行业再次降价成定局
  • ·保监会发布保险业经营数据 保费收入同比增近10%
  • ·债务问题仍将长期困扰欧洲 需防债务危机"后遗症"
  • ·货币市场利率上升 上市公司2425亿短融券承压
  • ·民间资本银行梦现曙光 启动民营银行试点呼声再起
  • ·基金公司垂涎余额宝大餐 货币基金并非无风险
  • ·市民不知情被兴业银行贷款百万 未办业务成VIP
  • ·泰康理赔条件苛刻投诉无回音 客户直斥就是骗子
  • ·格力空调安装不当泡坏地板 7000元损失仅赔400
  • ·上海远洋七号被指墙体太松 业主质疑墙是豆腐渣
  • ·免责条款多取证困难 信用卡“盗刷险”理赔难度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