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9日讯 近年来,中国工商银行将文化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持续加大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截至2012年末,工行对文化产业的贷款余额已超过千亿元,达到1032亿元,全年新增加了372亿元,增幅达56.3%,成为工行增长最快的贷款投放领域之一。其中着力支持了中小文化企业的发展,在目前工行贷款支持的约4000户文化企业中,中小企业的数量有3800多户,占到近97%,对中小文化企业提供的贷款则占到全部文化产业贷款的75%以上。
工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行将文化产业作为信贷投放的重要新兴市场,深入了解文化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同各类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开展了有效合作。一方面,工行大力支持文化产业走专业化、集约化的发展路子,推动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积极建立与全国性和区域性文化主管部门的沟通合作机制。例如,在去年举行的第八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工行就与10余家文化骨干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工行为符合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方向的优质企业以及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文化产业集聚区和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提供了有效的金融支持,深化了与重点文化企业的合作关系,成功探索出了金融与文化无缝对接的服务模式。
另一方面,工行还将中小文化企业作为大力发展的目标客户。这些企业中,既有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影视演艺、新兴媒体、文化软件、广告会展、创意设计、文化旅游等行业中的中小企业,也包括了部分致力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区域性、特色型文化品种传承和发展的小企业。例如,该行积极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姚建萍的刺绣艺术馆量身订制综合性金融服务方案,并以228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支持这家小企业发展,为名家大师和民族特色文化小企业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环境,促进了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
目前,工商银行率先推出了“文化+金融”服务手册,并根据各类文化企业的特点积极创新产品、优化机制、完善服务,形成了一套“特色订制”的服务模式。特别是针对以往因为抵押、质押资产不足而无法获得贷款的中小文化企业,工行在有效把控风险的前提下,量身定制金融服务产品,满足了这类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例如,对于以知识、技术、创意等“软件”为生产资料、以服务为输出产品、“轻资产”特征明显的文化创意类企业,工行创新推出供应链贸易融资、版权质押等产品,有效解决了企业因为资产少而难以符合银行融资条件的瓶颈。而对于一些成长性很好的企业,工行则探索采用“直投+信贷”模式,成功扶持了一批文化企业的发展壮大。
除信贷服务外,工行还不断延伸服务触角,扩展金融服务领域,积极为不同类型文化企业提供包括债务融资工具、公司理财、电子银行、银行卡及现金管理等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显著提升了对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和综合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