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担保公司“不务正业”违规放贷成常态

中小企业融资“囧途”系统调查之一
2013年01月09日 09:23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拓宽民营资本投资渠道,扶持中小企业融资是我国经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的创业热情也被极大的带动起来。然而,在帮助中小企业融资的过程中,却有一些机构打着帮助企业融资的“幌子”干着“坑钱”的勾当。对此,中国经济网记者特别整理了目前担保行业中所出现的各种“陷阱”,以备读者和有需要的企业主参考。

    按照国家规定,担保公司最基本的赢利点在于对贷款企业进行担保,帮助企业从银行拿到资金,担保公司可从中收取佣金。然而,由于目前市场中的担保公司良莠不齐、鱼龙混杂,部分担保公司只是打着担保的“幌子”实际上却干着违规甚至违法的勾当。

    一位担保行业资深专家表示,在高额利益的驱动下,部分担保公司经常出现违规操作的情况,收取高额的利息是他们的主要业务,很多中小企业或个人需要短时间内周转资金,也是迫于无奈,如今的担保公司已经不再是金融媒介,而是沦为放高利贷的了。

    违规操作导致昔日担保业“大佬”资金链断裂

    2012年初担保业“老大”陈奕标旗下的北京中担、广州华鼎及创富三家担保公司陷入流动性危机。消息一出,银行顿时采取行动、债权人蜂拥而至,担保行业中最大的担保体系开始瓦解。

    据了解,一般正规的担保业务流程是:企业提出担保申请——担保公司受理企业申请,对项目进行实地调研,出具调查报告——公司评审会会议——担保公司、银行、企业签订相关贷款、担保合同——银行放款,担保公司正式承保——担保公司进行保后跟踪监督——企业到期偿还贷款,担保项目终止。然而陈奕标却打造出一个“分贷款用”模式。简单来说,这个模式就是中担说服借款企业先基于中担公司的担保获取银行贷款,然后以“借款”或“理财”的名义将其中部分交给中担公司。针对不同企业,中担“截留”的比例不一,一般在30%~50%之间。

    据悉,由于中担名气大,和银行关系“很好”,有的企业到银行去办贷款,银行会向其推荐中担。而如果有企业直接去银行办贷款办不下来,中担的业务员也会主动找上门来帮助其做担保,随后贷款便会很快下来。另一种情况是,因为中担“截留”贷款的同时会承诺支付给企业“截留”资金年息12%~18%的回报。即便这份回报的一部分用于企业支付银行贷款利息,剩余净回报往往也有5%~11%,对企业来说相当诱人。随着客户的不断增加,中担“截留”下来的资金也越来越多。

    知情人士曾向媒体透露,陈奕标曾希望打造一个集合各种金融牌照的民营金融集团“中担资本”,确立了打造担保——典当行——拍卖行——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的金融担保产业链战略。据不完全统计,除了华鼎和创富,中担摆上台面的关联公司就包括北京银桥典当、北京龙盛源小额贷款、北京凯龙创业投资基金、广州华御典当、广东怡安投资咨询等。与此同时,中担配套关联公司还投资了中恒聚担保公司、国民华信担保公司、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RCON(中文名“研控科技集团”)、美国OTCBB场外柜台交易系统挂牌的APXG、美国亚瑟尔资本投资有限公司。2010年年底,陈奕标又耗资2.51亿港元收购香港上市公司泰润国际(现更名为中国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和嘉禹国际(现更名为中国投融资集团)。这些广泛的投资似乎印证了部分陈奕标占用巨资的去向。

    然而陈奕标怎么也没有预料到随后的形势急转直下,先是其投资的数家公司都处于长期亏损状态,然后是曾被中担内部寄予厚望的北京龙盛源小额贷款公司没能如愿转成乡镇银行,紧接着陈奕标在美国投资的公司又生不逢时,赶上了2011年中概股全军覆没。

    而在自己的老本行上,和中担关系“良好”的银行态度也变了。先有融资性担保机构的清理与整顿,接着受民间借贷危机影响,多家担保机构出现问题,以至于2011年下半年,国有银行收紧了担保政策,要求提前还贷和只收不贷、暂停民营担保公司贷款业务等措施。企业的经营环境更加恶化,很多中小企业或无法获得银行续贷,或无法归还到期贷款,甚至出现本来有还款能力的贷款企业也不还款的情况,从而使担保公司代偿规模和代偿率增加,资金压力大增,直接导致了三家担保公司的资金链断裂。

    部分担保公司“肆无忌惮”办理违规放贷

    如果说原来的中担、华鼎还算是“挂羊头卖狗肉”的话,那现在的部分担保公司就是明目张胆的违规放贷甚至从事高利贷生意了。

    据媒体报道,一家北京某担保公司的员工表示,银行放贷比较慢,我们的比较快,一天就可以下来。一般来说每个月14%到15%的利息,也就是说,10万块钱每月还1.5万,100万每月还15万。当记者提到这样的利息比银行要高出很多倍时,这位工作人员回答说,无抵押这个利息已经不算高了,我们跟民间借贷利息相差无几。

    还有担保公司表示,可以为无房无车的客户办理大额信用卡。但是,办这样一个大额度信用卡,担保公司的收费高达15%。以30万额度为例,光服务费就要支付4.5万元。办下大额度信用卡后,担保公司帮客户联系套现的商家,做一个虚假的消费记录,以信用卡分期付款的名义把三十万刷到商家的账户上,商家扣除千分之三的好处费,再将近三十万余款打到客户的账户上。

    据悉,按照国家相关行业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而此类担保公司放贷利率为银行的十倍,甚至几十倍。一些担保公司在确定寻求担保者具有足够的抵押资产和偿还能力后,将佣金业务逐渐淡化而转变成赤裸裸地放高利贷。更让人担忧的是,这种业务在目前的担保业可谓随处可见。

    根据北京工商局资料显示,目前北京仅名称带有担保字样的公司就有5000多家。但是加入行业协会,真正做担保业务的仅有170家左右。其余相当一部分担保公司都挂着“担保”的头衔,却从未做过一笔担保业务。

    担保公司吸收公众存款涉嫌“非法吸存”

    另据媒体报道,担保业从业人员付小姐曾爆料,“老老实实干担保是挣不到钱的。”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一个担保公司注册资本1亿,最多能担保6亿额度,按担保手续费2%计算,一年下来就1200万,算上存在银行风险金的利息1000万,总共一年利润2200万。扣除相关费用一半、25%的所得税、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按照收取手续费的50%收取,还有按照担保责任余额的1%提取补偿风险金,一年下来净利润也就200万-300万,但却要承担着6亿资金的风险。付小姐说,担保公司也没那么傻,他们有自己的赚钱路子。他们会帮忙“推销”各种私募业务以及理财产品。

    而近段时期也有媒体报道,多家担保公司以承诺获得高额回报为诱饵,面向不特定人群吸收公众存款或销售“理财产品”。各地公安机关也是在接到举报后迅速出警,及时制止这类公司的违法行为,并依法抓获涉案人员。

    付小姐告诉记者,那些担保公司所谓的高收益“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可达二三十,非但门槛较高不说,而且也没有任何的风险保证,一些担保公司仅仅只有一个营业执照,甚至连担保资格证都没有。可是即便这样,在利益的驱使下,这些担保公司依然受到很多消费者的垂青,他们每次推出的价格几十亿的理财产品,几日内就会被抢购一空。

    专家指出,此类担保公司最大的风险就是资金链断裂问题,由于担保公司以“理财”的名义吸引来的民间资金本身利息就很高,必然要寻找更高利息的贷款下家,一旦投资项目出现风险,势必引起整个利益链条的崩断。这样一来,出现近两年来的河南、广东等地某担保公司人走楼空,消费者讨要资金无门的场面屡见不鲜。

    2010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银监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工商总局联合发布《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融资性担保公司不得从事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受托发放贷款、受托投资等活动。

    北京信用担保业协会负责人告诉记者,吸储放贷、代办信用卡,这些都不属于担保公司业务,“担保”二字不过是骗子公司挂的一个幌子。并提醒广大消费者,应当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不要贪图一时便宜。

    行业混乱百姓还需“擦亮眼睛”

    对于有此类需求的中小企业或个人来说,如何选择正规的担保公司,在与担保公司打交道时应该注意什么?对此,业内专家给出了两点建议:

    第一、银行不能做的违规贷款,担保公司肯定是不能操作的。连银行都不能随便承诺客户贷款一定能够成功,所以担保公司更不能去向你做任何的承诺。担保公司是为客户的贷款提供担保作为银行借款第二还款人的身份出现的,所以担保公司不是贷款一定成功公司。如果你自己都怀疑自己的资信条件是否可以通过银行审核的时候,还有人在告诉你我们一定能帮你办成贷款的时候,你不可随便相信。

    第二、担保公司既然是为你的贷款提供担保服务的,那么担保费当然只能在贷款实现的时候交付,并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担保费率计收,正规的担保公司不会额外收取任何客户所谓的手续费、家访费、材料费的。而且如果贷款不成功,担保公司一定是分文不取的。

    相关链接:

    什么是担保公司?

    个人或企业在向银行借款的时候,银行为了降低风险,不直接放款给个人,而是要求借款人找到第三方(担保公司或资质好的个人)为其做信用担保。担保公司会根据银行的要求,让借款人出具相关的资质证明进行审核,之后将审核好的资料交到银行,银行复核后放款,担保公司收取相应的服务费用。

    担保公司的经营范围: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融资租赁及其他经济合同的担保;个人消费贷款担保、个人经营性贷款担保、汽车消费信贷担保、项目投资、融资管理等。

(责任编辑:康博)

  • ·"钱荒"影响进一步蔓延 深圳银行人士曝暂停放贷
  • ·黄金价格跌穿1300美元 首饰行业再次降价成定局
  • ·保监会发布保险业经营数据 保费收入同比增近10%
  • ·债务问题仍将长期困扰欧洲 需防债务危机"后遗症"
  • ·货币市场利率上升 上市公司2425亿短融券承压
  • ·民间资本银行梦现曙光 启动民营银行试点呼声再起
  • ·基金公司垂涎余额宝大餐 货币基金并非无风险
  • ·市民不知情被兴业银行贷款百万 未办业务成VIP
  • ·泰康理赔条件苛刻投诉无回音 客户直斥就是骗子
  • ·格力空调安装不当泡坏地板 7000元损失仅赔400
  • ·上海远洋七号被指墙体太松 业主质疑墙是豆腐渣
  • ·免责条款多取证困难 信用卡“盗刷险”理赔难度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