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发审委监管门槛在悄然砌高。
“几天前证监会发布的《关于做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2012年度财务报告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对保荐机构等影响很大,这显然是监管层继续‘逼空’而打出的组合拳。”8日,某券商投行部负责人高姓经理对经济导报记者说。
上述《通知》规定,目前正在排队的800多家IPO企业的中介机构,须在今年3月31日前递交自查报告,证监会将在自查报告审核基础上,开展重点抽查工作。据悉,检查的内容包括12项粉饰或操纵利润的情形,其结果将关乎这些企业的上市命运。
“为净化资本市场,保证过会的企业能做活、做好,此番所谓的‘最严审核’,当是一种有效的应对方案。”齐鲁证券分析师刘保民对导报记者说。
“发难”业绩粉饰
去年12月27日至今年1月4日,沪深交易所排队上市的企业,从此前一周的851家激增至882家。短短一周时间,有30余家企业加入初审队伍。“根据行业内流传的消息,3月份全国‘两会’后,IPO审核有望重新开闸。”上述高姓经理说。
而在去年最后一次保代培训班上,证监会相关人士称,在审企业2012年度业绩下滑50%的不在少数,注水造假的冲动很大,要防止利润操纵。
目前,沪深交易所的年报大幕揭开在即,包括投行、审计在内的中介机构正在为核查年报做最后冲刺。但与往年不同,2012年年报核查的重头戏不仅在于已上市公司,那些仍在备战IPO的公司也成为各家机构的工作重点。 “随着《通知》的实施,不排除部分保荐人偕同企业主动撤回上市申请。我认为,涉及IPO企业或以百家计。”深圳创投界人士张臻如是对导报记者分析。
在上述高经理看来,虽然此前证监会一再强调IPO不会暂停,但实际上已经暂停了。如今又下发通知,意味着IPO企业造假成本将大幅提高,对那些花钱买利润的企业来说,必定是沉重一击。
刘保民表示,这个问题可以从3个方面来看,“首先是对投资者负责的行为。因为不能让投资者形成一个错误的观念,那就是新股都是骗人的,所以监管一定会从源头抓起。其次,企业不应该为求上市过度包装。阻碍企业上市脚步的不是IPO的审核时间,而是企业自身的业绩发展状况。最后,保荐人的日子也不好过了。前段时间,证监会对两家机构保荐人因业绩下滑披露不够作出了监管措施,这就表明不再是‘一保上市’那么简单,对中介机构的责任管理更加严格了。”
事实上,近期由于业绩缩水而自动撤回的公司也不在少数。比如在去年12月7日,浙江双飞无油轴承、北京中环信科、内蒙古凌志马铃薯科技3家排队申请创业板上市的公司,即知难而退,主动撤回了IPO申请材料。
分流IPO或见成效
按照行业惯例,一般审计机构在12月底或1月初进场审计,经过一到两个月的审计工作后,审计初稿出炉,然后保荐机构一般只对审计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异常情况请会计师作出解释,主要关注的是审计的合理性。而《通知》意味着,保荐机构不仅要关注财务信息的合理性,还要核查其真实性,要核查其是否有虚增利润的行为,从而挤干拟上市公司的财务水分。
此举显然“有的放矢”。商务部研究院日前发布的“2012年中国非金融上市公司财务安全分析报告”显示,截至去年第三季度,在1689家样本中,有823家上市公司存在不同程度的财务报表粉饰嫌疑,占全部样本的48.73%。
虽然监管层对粉饰财报的上市公司处罚力度日益加大,但总有一些企业和中介机构顶风作案。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11月,证监会通报胜景山河保荐机构平安证券(保荐人林辉、周凌云)尽职调查不彻底,也没有对会计师工作进行审慎复核,取消了上述两名保荐人的保代资格。
“如今,在源头对财务信息的真实性进行把关,同时陆续加大处罚力度和严格退市机制,有望切实做到优胜劣汰。”张臻说。
至于此番“最严审核”是否会影响今明两年的IPO企业上市数目,刘保民表示,“现在还不好说。”
根据年前证监会提出的“保留一部分、分流到新三板一部分、清退一部分”的IPO“堰塞湖”治理思路,如果从本轮财务排查中败下阵来,部分被清退的IPO企业可能被鼓励进入新三板。不过,现实困境犹存。由于新三板转入创业板的绿色通道、自身融资功能等亟待完善,这一市场暂时难以满足企业的融资和升级诉求。上述高姓经理等上述受访人士,对新三板的前景直言“难乐观”。
“目前累积的800多家候审企业,给A股的融资能力出了一道难题。”在国信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黄学军看来,“改革势必左右为难。估计到今年3月份左右,IPO‘堰塞湖’能否解决应当能看到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