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证监会突击发布专项检查 IPO迎来史上最严审核

2013年01月08日 07:05   来源: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几百家排队IPO的公司都忙坏了。”一名排队IPO企业的高管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由于年前证监会突击发布《关于做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2012年度财务报告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规定目前正在排队的800多家IPO企业的中介机构必须在今年3月31日前递交自查报告,证监会将在自查报告审核基础上,开展重点抽查工作。

    一名保荐代表人向记者表示,“这是头一次收到这样的通知,通知里对于业绩下滑企业的劝退意味较浓。”自去年IPO审核停滞至今,IPO堰塞湖不断扩容,随着证监会的“突击检查”,IPO企业在今年将遭遇“最严”审核。

    要求上报工作底稿

    此次证监会的突击检查可谓“真枪实弹”。

    “此前只需要向证监会递交招股说明书等结论性的材料,对于保荐机构的工作底稿并不要求上报,但此次却要求上报。”上述保荐代表人透露,这次通知明确要求各中介机构在自查报告中逐项说明对各项财务问题的落实情况、核查过程和核查结论,并明示具体核查人员、核查时间、核查方式、获取证据等内容。

    “虽然按照相关规定,保荐机构的底稿必须充分符合法律法规,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部分券商机构也会为迎合客户的需求,对于部分问题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该保荐代表人指出,“底稿是反映一家中介机构是否细致地完成了本职工作的最直接证据,与结论性的材料相比,底稿更明确地反映了中介机构做了多少工作。”举例来说,就上市公司的供应商来看,如果上市公司声称有20家供应商,底稿内将明确地包括这20家供应商提供的盖章等函证,以明确地反映公司与供应商之间的往来关系。

    “有的公司上市较为匆忙,从而导致保荐机构的工作做得不够细致。很多应该审核的地方,保荐机构也就听信上市公司的说法,没有履行审核义务,工作不够细致。”一名上市公司董秘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指出。

    值得注意的是,《通知》要求中介机构特别关注发行人是否存在自我交易、关联方代为支付成本费用等、与利益群体(保荐机构、PE机构等及关联方)发生交易往来、体外资金支付货款、压低员工薪金、调控期间费用等十二项粉饰或操纵利润情形。

    “在这次自查中,将在最大程度上挤干拟上市公司的财务水分,”上述保荐人指出,由于此前保荐机构对于上市公司的连带关系并不紧密,但这次证监会明确要求保荐机构勤勉尽责,并且加大了对保荐机构的处罚力度。

    “《通知》要求首发公司及相关中介机构严把信息披露质量,坚决遏制虚假信息披露行为。检查中发现存在严重执业质量问题的,将转相关监管部门依法处理;发现财务造假、利润操纵等明确线索的,将转稽查部门做进一步调查;涉嫌犯罪的,将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上述保荐代表人表示,虽然法律法规对于中介机构有了上述明确规定,但是通过《通知》的形式进一步强调了保荐机构对于上市公司的连带责任。

    “所以此前工作已经做得很扎实的企业并不担心,但是那些匆匆忙忙上市的企业,中介机构就必须细化相关的材料,花更多时间来弥补不足。”上述上市公司董秘表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自己会要求放慢审核节奏。”

    最长烂尾IPO项目“撤单”

    最严核查无疑将令更多的处于IPO“堰塞湖”的企业放弃闯关。

    证监会于1月5日公布的首发申报企业情况显示,排队IPO企业已经从837家增加至882家,IPO“堰塞湖”的压力有增无减。其中沪深主板、中小板共541家,创业板341家,过会待发企业89家。自2012年8月以来,IPO审核两次断档,十一假期过后曾短暂开启,但两家公司上会后又重新停滞至今。如何缓解IPO“堰塞湖”之困成了当务之急。

    自2010年以来宏观经济陷入疲软,众多行业出现业绩下滑,导致多家公司业绩不符合上市要求被迫撤回材料。据证监会公布的IPO审查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共有67家IPO遭遇撤回厄运。

    其中由于创业板对于业绩增长有明确规定,所以该板块也成为“重灾区”。根据证监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创业板有44家企业终止审查。同时,截至今年1月3日,创业板有21家企业终止审查。

    上述数据在《通知》正式落实之后将再被刷新,上述保荐人表示,“更加严格的要求之下会有更多业绩不达标的企业会主动要求撤回。”

    就在证监会公布《通知》当日,A股市场保持“过而不发”最长纪录(5年)的遵义钛业成为2013年度首家被终止审查的公司,这也是A股最长烂尾IPO项目。

    遵义钛业的终止审查被认为与业绩相关,与之类似,天津天大求实电力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也因业绩原因最终于去年中止审查。

    “在《通知》落实的过程中,企业的业绩问题将首当其冲,业绩造假的可能性将被降到最低。”上述保荐人表示,此次自查将根据《关于进一步提高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有关问题的意见》以及《会计监管风险提示》等相关规定来实行,要求极为严格。

    相关新闻

    遵义钛业5年IPO梦碎经营不佳或是主因

     2013年元旦节后,证监会公布了2013年IPO申请终止审查企业名单,史上过会时间最长的遵义钛业不幸成为唯一一家在列企业。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遵义钛业IPO之旅极为不顺。2008年初,遵义钛业IPO的申请递交到证监会发审委,同年4月,其IPO发行申请顺利过会,然而没想的是,2008年A股经历一波大熊市,外部又受次贷危机影响,双重压力之下,监管层有意放缓新股发行,同年9月,IPO完全暂停,遵义钛业上市之路也就此搁浅。

     2009年,IPO重新启动,但遵义钛业又因年报披露不及时,未能赶上“首班车”。之后3年半时间,再没有该公司上市的消息。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遵义钛业过会后迟迟未能招股上市呢?

    业内人士指出,通常来讲,一般过会的IPO项目,2个月左右便能获得核准发行批文,即便受到市场环境等因素影响,往往也不会拖过半年,此次遵义钛业一直未能上市,除了此前IPO暂停的原因,最主要的可能还是自身内部经营出现了问题,最终导致其未能成功上市。

    记者发现,在遵义钛业申请IPO时,其业绩已经出现下滑。该公司招股说明书显示,2007年其主营产品海绵钛价格出现大幅回落,平均售价90.89元/公斤,较上年下跌44.90%,受此影响,净利润较2006年下降69%。

    由于没有遵义钛业后几年的业绩报表,记者比较了同样经营钛产品的宝钛股份。2008~2010年,受钛材价格持续低迷影响,宝钛股份净利润连续三年下滑,2010年全年净利润仅345.69万元,业绩惨不忍睹。钛材龙头宝钛股份的表现尚且如此,遵义钛业这几年的经营恐怕也好不了多少。

    另外,根据遵义钛业此前披露的招股书显示,其主要业务为海绵钛的生产,收入主要来源于海绵钛产品的销售。海绵钛属于资源性的基础产业,与国家经济发展情况有着很强的关联性,由此表现出很强的周期性,价格也会发生剧烈波动。这也会极大损害该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

(责任编辑:马欣)

  • ·"钱荒"影响进一步蔓延 深圳银行人士曝暂停放贷
  • ·黄金价格跌穿1300美元 首饰行业再次降价成定局
  • ·保监会发布保险业经营数据 保费收入同比增近10%
  • ·债务问题仍将长期困扰欧洲 需防债务危机"后遗症"
  • ·货币市场利率上升 上市公司2425亿短融券承压
  • ·民间资本银行梦现曙光 启动民营银行试点呼声再起
  • ·基金公司垂涎余额宝大餐 货币基金并非无风险
  • ·市民不知情被兴业银行贷款百万 未办业务成VIP
  • ·泰康理赔条件苛刻投诉无回音 客户直斥就是骗子
  • ·格力空调安装不当泡坏地板 7000元损失仅赔400
  • ·上海远洋七号被指墙体太松 业主质疑墙是豆腐渣
  • ·免责条款多取证困难 信用卡“盗刷险”理赔难度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