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企业最需要的是与中小微企业相适应的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互补性强的金融组织体系和多层次、差异化、灵活高效的金融服务。
●泉州过去靠实业起家,现在靠实业当家,将来仍然必须靠实业发家。
●泉州的金改将努力为实体经济带来三个效应:“鲶鱼效应”、“磁场效应”、“杠杆效应”。
蛟龙腾越鸣锣收兵,金蛇舞动闪亮登场。年终岁首,福建省泉州市上上下下处处欢欣鼓舞,共同庆祝泉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顺利获得批准。
地处闽东南地区的泉州市,被称为“民办特区”,被称为“太阳”的纺织服装、鞋业、石油化工的3个产值超千亿元产业集群照耀着全市,被称为“月亮”的装备制造和建筑建材2个产值超500亿元的产业集群与上述的三大产业集群交相辉映。更为壮观的是,13万家各类民营企业和五大产业集群形成了众星拱月之势。
泉州经济,一边是如火如荼、形成势不可挡的发展之势,而另一边是,以中小微企业为主体的泉州民营企业处在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而挡住企业继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是融资难、融资贵。
为什么是泉州
泉州的经济发展,最需要什么?泉州市市长黄少萍说,泉州企业最需要的是与中小微企业相适应的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互补性强的金融组织体系和多层次、差异化、灵活高效的金融服务。
关键时刻,国务院正式批准泉州设立金改区。
泉州设立金改区,有着独特的实力与地气。黄少萍对记者说,从实力看,泉州经济总量连续13年保持福建省首位,占福建省1/4前强;从民间资本看,泉州本地民间资本加上外地侨资保守测算,在2万亿元以上。从金融生态看,泉州企业家正形成抱团发展之势,企业间经常在原材料供应、货款支付、资金拆借等方面相互关照,有时大笔资金往来仅要一个电话或一张借条,诚信为本成为企业家的发展基石;银行业对泉州企业的诚信也是有口皆碑,2011年,全市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仅为0.76%,低于全国0.2个百分点,今年11月,进一步降到0.52%。
实业仍是根本
实体经济如何与实体金融共生共荣?
黄少萍的见解是,核心是“实”字。泉州过去靠实业起家,现在靠实业当家,将来仍然必须靠实业发家。
泉州的金改,必须紧紧围绕实体经济,发展实业金融,努力打造海峡西岸甚至更大范围的“台港澳侨资集聚中心”和“实体金融服务中心”。实体经济与实体金融的共生共荣,首先是巩固泉州实体经济发展之势,打通金融资本与产业的对接通道,建设实体金融试验区;二是有效利用民间资本,引导规范民间资本发展,建设民间金融创新试验区;三是加强诚信体系建设,营造和谐的金融发展环境,建设金融生态试验区;四是积极拓展两岸三地金融合作,促进金融资源集聚和利用,建设台港澳侨金融合作试验区。
三效应促进共荣
泉州金改区的设立,无疑可让泉州今后的经济发展高起高走,但任重道远。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益,必须在实践中得以检验。
黄少萍对记者说,泉州的金改将努力为实体经济带来三个效应:一是“鲶鱼效应”。通过大力培育区域金融主体,创新发展面向中小微企业和“三农”金融产品与服务,促使金融资源向小微企业和“三农”倾斜、集聚,夯实实体经济基础;二是“磁场效应”。通过金改促进民间借贷阳光化、规范化,开辟和通畅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金融资本进入实体经济渠道,营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广泛吸引、聚集区域内外金融资源,改善实体经济发展环境;三是“杠杆效应”。通过设立各类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专业化的科技融资租赁公司和科技担保公司,推动企业到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发挥金融杠杆作用,促进实体经济转型提升。
泉州企业期待着,有了金改区的政策环境优势,发展能更加如鱼得水;泉州金融期待着,有了后劲无穷的泉州企业,金改能为全国的金融改革带个好头并在自身发展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