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工信部发布强制性新规 三大运营商提前布局

2013年01月07日 07:01   来源:经济参考报   

    工信部近日出台新规,要求从2013年4月1日起,新建小区必须光纤入户,同时具备接入多家运营商的能力。对此,业内普遍认为,工信部新规将加速光纤入户进程,并大幅提高光纤宽带的国内普及率,这将带动国内光纤宽带产业的整体发展,并将开启万亿规模的投资新机会。

    在工信部正式公布的《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设计规范》和《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两项国家标准中,对光纤入户的实施情况做出了强制性规定。其中包括:在公用电信网已实现光纤传输的县级及以上城区,新建住宅区和住宅建筑的通信设施应采用光纤到户方式建设;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设计必须满足多家电信业务经营者平等接入、用户可自由选择电信业务经营者的要求;新建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的地下通信管道、配线管网、电信间、设备间等通信设施必须与住宅区及住宅建筑同步建设、同步验收。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工信部新规将加速推进光纤入户进程,特别是新规以国家标准形式出台,具有强制性,有助于将我国“十二五”期间光纤宽带发展目标逐步落实。

    2012年5月中旬,工信部发布的《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十二五”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发展光纤宽带网络推进工程,在东中部主要城市和西部省会城市推进“城市光网”工程,新建住宅小区全面实施光纤入户,重点企事业单位基本实现光纤到楼,到“十二五”期末,全国光纤入户用户超过4000万户。2012年5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光纤宽带推进工程作出进一步指示,要求加快普及光纤入户。

    目前,三大电信运营商都在加速推进光纤入户进程,已在北京、上海、广州等超过20个城市推出光纤入户接入业务。2011年中国电信公布“宽带中国-光网城市”计划,计划到2013年年底光纤入户全国用户覆盖总数达到8000万户,宽带接入速度平均超过20M;2012年2月中国移动完成100G光纤宽带网络测试工作,并于6月成功开通国内电信运营商第一个干线100G光纤宽带网络。2012年10月下旬开始,中国移动在北京、四川等多地推出光纤到户接入服务,接入速度最高为20M;2012年4月中旬,中国联通宣布城市新楼宇将优先采用光纤入户,并计划在2012年新增光纤入户家庭1000万户。

    中国电信相关人士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预测,根据目前国内运营商推进速度,预计到“十二五”末期,国内所有中型以上城市将全部实现光纤宽带接入,其中新建建筑和城市核心区域有望全部具备光纤入户接入能力。

    对于工信部新规,多数市场机构认为,这对整个光纤宽带行业而言将是一大利好。华创证券、光大证券等券商研报预测,随着光纤宽带工程的推进,“十二五”期间,光纤宽带行业的投资规模将保持平均每年30%以上的增长。

    工信部等权威部门预测,“十二五”期间光纤宽带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与之相关的上下游行业整体投资规模将有望超过1万亿元。部分券商报告也估算,“十二五”期间,电信行业全行业投资规模将超过2万亿元,其中约50%和光纤宽带建设以及上下游产业链有关。

    有券商认为,随着光纤宽带工程进一步提速,三大电信运营商会进一步增加相关设备的采购和工程建设。届时,中兴通讯、烽火通信等接入系统设备厂商,以及永鼎股份、亨通光电等光纤光缆生产厂商将率先受益;随后光迅科技、华工科技等光器件及光模块厂商,以及新海宜、日海通讯等物理连接保护设备厂商也将随之受益。

    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陈金桥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宽带中国”的提出标志着宽带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而光纤宽带作为我国全新宽带网络的物理基础,其建设和普及不但有助于拉动宽带产业的发展,更是我国三网融合、下一代互联网等众多信息产业的支撑,将进一步带动这些产业的高速发展。

    

(责任编辑:毛宇舟)

  • ·"钱荒"影响进一步蔓延 深圳银行人士曝暂停放贷
  • ·黄金价格跌穿1300美元 首饰行业再次降价成定局
  • ·保监会发布保险业经营数据 保费收入同比增近10%
  • ·债务问题仍将长期困扰欧洲 需防债务危机"后遗症"
  • ·货币市场利率上升 上市公司2425亿短融券承压
  • ·民间资本银行梦现曙光 启动民营银行试点呼声再起
  • ·基金公司垂涎余额宝大餐 货币基金并非无风险
  • ·市民不知情被兴业银行贷款百万 未办业务成VIP
  • ·泰康理赔条件苛刻投诉无回音 客户直斥就是骗子
  • ·格力空调安装不当泡坏地板 7000元损失仅赔400
  • ·上海远洋七号被指墙体太松 业主质疑墙是豆腐渣
  • ·免责条款多取证困难 信用卡“盗刷险”理赔难度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