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盘点2012年服装业“大库存”乱象 行业或迎拐点

2013年01月04日 07:39   来源: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矫月

  编者按:国际市场动荡,国内经济放缓,各种成本飙升……对于中国服装行业来说,2012年是踯躅前行的一年。尤其是不久前所谓“382亿存货,国人3年穿不完“的存货危机,更令人一度怀疑如此巨量的存货会成为服装行业的“2012”。不过,也有人认为,中国服装业正处于成长阶段,成长阶段的一切不利因素都可以在生长过程中得以及时修正,而2012年或将成为一个历史性的拐点。

  在多年的积压下,国内6大运动品牌“大库存”引起了一场打折潮。与此同时,也引起了市场对2012年服装业“大库存”的质疑。

  有人认为,目前的库存需要消化3-5年,还有人认为,服装库存问题需要细分化,并非所有的库存都高,需要消化的时间也不会这么长。

  那么,2012年的服装业“大库存”到底如何呢?多家服装上市公司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普遍认为,3-5年消化服装库存的说法有些言过其实,而且,服装库存高也要细分,不能以偏概全。

  服装业遭“大库存”质疑

  市场中对服装业的“大库存”质疑主要来源于各大服装公司2012年上半年的库存数据增长。特别是国内6大运动品牌的库存更是引起市场的关注。

  2012上半年,李宁、安踏、361度、特步、匹克和动向这6家国内运动品牌的总库存达37.21亿元。

  此外,另有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87家服装公司库存量732亿元,其中有11家库存超过10亿元。而相比2010年,87家服装纺织类公司累计库存量501亿元,2011年为699亿元。2012年上半年,则是增加了33亿元的库存。

  “服装业高库存主要原因是,我国宏观经济走势低迷引起,以及经营商订货时的错误估计,他们普遍高估了市场的需求量。”中投顾问轻工业研究员熊晓坤向记者分析道。

  据2012年广交会的数据显示,纺织服装成交下降15.5%,从大类商品订单情况看,除家用纺织品订单和男女装同比为增长外,其他类别订单量环比呈较大幅度下降。

  熊晓坤认为,高库存消化与宏观经济情况联系紧密,据观察,我国各项经济指标在下半年已经趋于企稳回升态势,2013年我国经济增速将有所提高,高库存消化时间大概2-3年。

  还有业内人士认为,信息沟通中断成行业发展致命伤。据了解,中国大多数服装企业的生产量主要由订货会来确定,其主要根据下游分销商反馈的信息制定生产,而不是依据消费者提供市场信息,因此,企业对消费形势的判断往往过于乐观,并且企业经常是提前半年至一年生产产品,产品产量远远大于市场实际消化量,从而导致库存积压。

  据公开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际华集团库存34.81亿元、美邦服饰21.99亿元、森马服饰14.39亿元,卡奴迪路、报喜鸟、九牧王、七匹狼、凯诺科技、乔治白、希努尔、步森股份、大杨创世等9大男装上市公司总库存达38.62亿元。

  其中,七匹狼三季度库存增加2.44亿元。森马服饰近5年的库存量更是逐年跳升。2007年库存总量2.8亿元,2010年则超10亿元,2012年上半年库存量更是达到了14.7亿元。

  对上述数据,有服装上市公司相关部门人士向记者解释,这并不代表整个服装业面临库存高的问题,而是要区别对待。据其介绍,在服装上市公司中,有的存在库存高的问题并非是服装产业引起的,而是有公司投资房地产而引发的库存问题。

  此外,鞋服行业独立评论人马岗还认为,一些面向大众消费群体的服装品牌库存确实比较大,多数企业的库存都在10:1以内。马岗表示,企业可以通过减少新品采购,加大库龄老的商品的促销力度和促销频次,新老货滚动逐步清理库存,相信半年到一年左右的时间,库存即能回到健康水平。

  清仓掀起打折潮

  2012年的打折潮来的格外的早,还未临近年底,国产运动品牌的打折潮已经在全国各地的百货商店和运动品牌专卖店广泛掀起。而引起打折潮的原因则是运动品牌服装高库存清仓所致。

  “以前国内运动品牌新货上市是不打折的,现在新货刚上架,就会打七折。”有运动品牌销售商透露,不但国内品牌打折,国际品牌像耐克、阿迪达斯也在打折。据了解,耐克、阿迪达斯的新品上市60天之内都不允许打折,现在,公司新品上市不久就加入打折的行列。

  从记者的调查发现,李宁在各地曾掀起了多处的低价折扣,除了常见的3折外,还曾在个别地区掀起了2折的低折扣。此外,在线上电商的销售中,李宁的新产品折扣也有达到5折的低折扣。除李宁外,其它运动品牌也都有类似的低折扣出现。

  低折扣引起了一波抢购潮,但是,有专家担心,频繁打折很可能会降低品牌在人们心中的原有地位。

  调结构成大趋势

  有分析人士指出,产品的同质化、运营模式的粗放都是构成服装大库存原因。那么,如何才能避免大库存引发的打折潮?服装业的未来又该如何呢?

  中投顾问轻工业研究员熊晓坤向记者分析道:“我国服装业目前出现产能过剩端倪,然而受宏观经济影响,市场需要不振。我国提倡服装企业走品牌化路线,但是由于环境、资金等因素制约,品牌化发展模式‘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导致了鱼龙混杂的品牌现象。面对当前局势,大多服装企业只有通过最直接、最简单的‘价格战’方式以求生存。服装公司应该进行特色化经营,这才是服装行业发展的大趋势。”

  “公司准备调整产品结构,做高档产品。”一家服装上市公司的高管向记者谈到:“为了往上走,公司不介意放弃低端市场的份额。”

  “2013年服装业的变化取决于宏观经济的发展情况,服装行业景气度与宏观经济关联度极大,只有中国经济有所回暖,服装业才能迎来真正转折点。否则服装业将继续处于混战、低迷状态,而且业内将现并购潮,进入洗牌期。我国服装行业趋于饱和,竞争非常激烈,结构模式亟待升级。”熊晓坤如此说道。

  品牌战国策

  从目前来看,我国的服装业竞争激烈,光是国内品牌的竞争就已经是乱象丛生。在众多的品牌战中,往往最终采取的就是价格战。期间,出现了盲目涨价、虚标吊牌价再折扣跳水等等现象,这使得国内品牌难以被消费者取信。

  马岗认为,国内绝大多数服装企业的产品销售还是以批发、代理主导的大流通为主。尽管品牌意识在不断加强,也出现一小部分有影响力的品牌,但中国服装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品牌。

  不仅如此,国际品牌的强势扩张也让国内品牌难以生存。据统计,2011年ZARA和H&M新开店铺中,二三线城市所占比重分别为82.8%和83.9%。2012年,ZARA、H&M在中国的门店数量双双突破百家,覆盖面超过40个城市。

  中投顾问轻工业研究员熊晓坤认为,国际品牌占领国内服装市场份额近30%,主要有PRADA、CHANEL、GUCCI等奢侈品牌,以及艾格、zara、only、HM等时尚品牌。

  据记者调查多家服装上市公司获知,大多数品牌公司致力于发展自身的品牌,而品牌提升与服装质量的提高成为了品牌公司的关注焦点。但如何在众多品牌中脱颖而出也让这些品牌公司伤透了脑筋。

  熊晓坤认为,本土的品牌一致的问题就是如何通过提升品牌价值来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这是一个需要花更大工夫,比解决渠道问题更难的一件事情。“我国服装业应该:首先,加大对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设计是服装的灵魂,走品牌化路线,需要形成具有吸引力的核心设计风格;其次,优化销售渠道的建设,销售渠道顺畅是企业规模化发展的基础;最后,进行差异化竞争,跳出‘价格战’怪圈。”

  除去国际上知名的品牌外,国内服装市场还涌现出了大量的非国际知名的外国品牌。虽然这些品牌并非国际上的知名品牌,但因其是国外品牌因此在国内的认可度依旧很高。

  一家品牌服装公司相关部门负责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的消费者只认老外的品牌,有个英文字母就相信。可事实上,有些服装只是挂着国外品牌的牌子,而实际上服装是在国内生产的,生产的厂家还不是一线的生产厂家,品质无法保证。”


(责任编辑:朱丹)

  • ·"钱荒"影响进一步蔓延 深圳银行人士曝暂停放贷
  • ·黄金价格跌穿1300美元 首饰行业再次降价成定局
  • ·保监会发布保险业经营数据 保费收入同比增近10%
  • ·债务问题仍将长期困扰欧洲 需防债务危机"后遗症"
  • ·货币市场利率上升 上市公司2425亿短融券承压
  • ·民间资本银行梦现曙光 启动民营银行试点呼声再起
  • ·基金公司垂涎余额宝大餐 货币基金并非无风险
  • ·市民不知情被兴业银行贷款百万 未办业务成VIP
  • ·泰康理赔条件苛刻投诉无回音 客户直斥就是骗子
  • ·格力空调安装不当泡坏地板 7000元损失仅赔400
  • ·上海远洋七号被指墙体太松 业主质疑墙是豆腐渣
  • ·免责条款多取证困难 信用卡“盗刷险”理赔难度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