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金融证券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年后百万房贷月供减近300元 提前还款还得算计

2013年01月04日 07:04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下月月供少了!”是时下贷款购房者热议的话题。去年6月8日和7月6日,央行连续两次宣布降息,5年期以上贷款的基准利率将从年初的7.05%降到6.55%,累计降了0.5个百分点。

    由于目前多数银行的住房按揭贷款利率按“次年调整”的方法计算,即从利率调整后的第二年的1月1日起,按上一年末12月31日当天的新利率执行。所以多数老贷款购房者下月起能享受到降息之后的实惠。

    据北京中原市场研究部计算结果显示,以贷款额度100万元、期限20年、等额本息的还款方式为例,如果按照调整前7.05%的基准利率计算,月还款额为7783元,但是如果按6.55%的基准利率计算,月还款额为7485元。所以新利率执行后,这样的贷款购房者每月将减少还款额298元。

    尽管利率下调即将兑现,但是一些手头有余钱的购房者依然希望提前还款,回归无债生活。孙女士说:“可能是受老观念影响,总觉着有钱就抓紧还,省去不少利息钱。”事实上,与孙女士同样想法的人并不少。记者随机采访的10余名贷款购房者,几乎都认为一旦手头资金充裕,会选择提前还清贷款。他们表示,一方面利率下调后,自己感觉到少还的贷款额度太小,对生活影响较小;另一方面,房贷压力太大也会影响正常生活。

    与此不同,也有一些人比较享受这种贷款负债的生活。在上海工作的陶先生说:“我们这些80后,就算是没有房贷也攒不下钱,所以住房贷款也是变相帮我攒钱。”

    受中国传统观念影响,大部分人都不愿意提前消费,而房产贷款对于很多人来说也是高房价下的无奈之举,这样很多购房者只要有了余钱就会想到提前还贷。

    对此,北京中原市场研究部建议,在2011年之前能够做到7折房贷的购房者,最好不要提前还款,因为7折以后的利率可以说非常低,完全可以用提前还款的预算获得比减少的利息更多的收益。

    此外,那些等额本金还款已经超过5年的贷款者不宜提前还款。因为贷款早期还款中大部分为利息,超过5年再提前还款,实际上更多的是在还本金,所以从资金的利用成本来说,可以考虑其他投资渠道。特别是如果有年收益率超过银行房贷利率的渠道,更应该利用好资金。

    “综合来看,处于还款初期和手头资金能够支付房贷剩余尾款,却不能满足其他方面资金需求时,借款人选择提前还款是比较划算的。”北京中原市场研究部总监张大伟说。

    

(责任编辑:毛宇舟)

  • ·"钱荒"影响进一步蔓延 深圳银行人士曝暂停放贷
  • ·黄金价格跌穿1300美元 首饰行业再次降价成定局
  • ·保监会发布保险业经营数据 保费收入同比增近10%
  • ·债务问题仍将长期困扰欧洲 需防债务危机"后遗症"
  • ·货币市场利率上升 上市公司2425亿短融券承压
  • ·民间资本银行梦现曙光 启动民营银行试点呼声再起
  • ·基金公司垂涎余额宝大餐 货币基金并非无风险
  • ·市民不知情被兴业银行贷款百万 未办业务成VIP
  • ·泰康理赔条件苛刻投诉无回音 客户直斥就是骗子
  • ·格力空调安装不当泡坏地板 7000元损失仅赔400
  • ·上海远洋七号被指墙体太松 业主质疑墙是豆腐渣
  • ·免责条款多取证困难 信用卡“盗刷险”理赔难度大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