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银行业协会成立理财业务专业委员会,并正式对外发布《关于加强银行理财产品销售自律工作的十条约定》,虽然监管层此前也对理财产品宣传、销售做出过要求,但市场乱象仍屡禁不止。
陷阱一:
警惕银行员工私售“飞单”
目前,银行在售的理财产品主要有两种,一是银行发行的产品,二是银行代销的产品;而前一段时间某股份制银行客户经理私售的“飞单”产品,是被银行禁止的。
如果是银行发行的产品,那么理财合同甲乙双方就是客户和银行;购买银行代销的基金以及保险产品,那么客户交款后拿到的是银行出具的基金或保险的凭证,而不是转账凭条;如果客户购买的是银行代销的信托产品或私募产品,客户可以要求客户经理出具银行与产品发行或承销公司签订的代销协议;若只有转账凭条,客户经理又拿不出代销协议,投资者就要提高警惕了。
陷阱二:
“资金池”雾里看花
对于销售理财产品募集的资金,大多数金融机构以规避风险为由,拒绝向投资者公布投资组合、实时收益及风险等关键信息,这些“资金池”就成了一个巨大的“黑箱”。金融机构会用这些资金投资于更高收益的债券、票据、信贷资产和信托产品;也有部分公司通过与不同公司发行信托项目“借新钱还旧钱”。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曾指出这种“资金池”理财产品需要“发新偿旧”来满足到期兑付,实质是“庞氏骗局”。如果投资者失去信心并退出理财产品,这样的击鼓传花就会停止,相关风险就会集中爆发。
陷阱三:
预期收益率非“实际收益”
“预期收益率”并不是到期后的“实际收益率”,从众多理财产品来看,达不到“预期最高收益率”的产品屡见不鲜。现在有很多产品都是挂钩黄金、股票的,它们会随着市场、金价以及股票的变动而变动,到产品运作期结束的那一天,实际收益率是多少只能根据当天的市况来决定。还有一种情况是,在简洁的理财产品宣传单上,预期收益率给出固定的区间是针对投资金额不同的客户。
陷阱四:
口头承诺“保本”不可信
“保本与非保本”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不少投资者还是因此中了招。当一些投资者等到理财产品到期时,非但没有获得应得的收益,反而折了本,才发现自己购买的是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而客户经理的一句“虽然不保本,但这款产品发行了这么多期,还从来没有损失本金的情况出现”,让众多投资者当做了“保本”承诺。购买理财产品时,务必要规避理财陷阱,通常而言,收益和风险成正比,收益越高,风险必定越大。
陷阱五:
别被高收益率代销产品迷惑
在许多投资者心目中,银行实力雄厚、名声好,才选择了银行理财产品,但事实上,如今在银行代销的理财产品越加丰富,银行只起到一个“中间人”的作用。目前银行代销的理财产品中,信托最多,一般收益率在5%-6%,高于银行自己运作的理财产品。一旦代销的产品出现问题,银行将不承担责任,所以购买这类产品一定要慎重再慎重。
据《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