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那一场金融风波,令温州这片民资丰沛的地域一时间成为众矢之的,民间借贷压垮了一批资不抵债的企业,引起全国震动。金融危机之下,在以民营经济著称的温州,金融危机集中反映出的民间资本市场“两多两难”(中小企业多、民间资金多,融资难、投资难)问题,已经迫切地摆在面前。
没有实体经济的支撑,金融只是空中楼阁,泡沫迟早会破灭。在经历一波洗礼后,2012年,“回归实业”几乎成了国内经济界最热门的话题。而在金融改革试行9个多月的温州,近日,随着金融改革方案细则出台、温州市小额贷款公司协会成立,不断创新的金融服务和不断扩大的融资渠道都表明,“金改”正以一种阳光下的新方式,惠及中小企业和实体经济。
首家民间金融借贷服务中心:
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沿着摸出来的路子走
2012年4月26日,坐落于鹿城区的温州市第一家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正式对外运营;7月,中心首次向社会发布包括房产抵押利率、汽车抵押利率、股权质押利率在内的民间借贷利率指数。如今,这里被誉为民间借贷的“红娘馆”。运行8个多月来,截至2012年12月26日,中心借出登记1758笔、总计124528.7万元,成交808笔、总计35031.1万元,借出成功率达28.1%。目前出现逾期的仅1笔,金额36万元。对于许多经历风波仍心有余悸的温州人来说,这样的数字着实不易。
在东明锦园小区,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显得与周遭的建筑一样安安静静,二楼服务大厅也没有人头攒动的景象。半年多时间里,早报记者多次赴中心实地采访。在这里,无论是提着公文包的中年企业家,还是手挽手的老年夫妇,神色都很从容。在窗明几净的大厅里,氛围和气而有序,看不到浮躁和心急火燎。
在四平八稳的表象背后,中心的工作量其实大得惊人。在多次采访中,中心负责人徐智潜给记者的最大印象就是“忙”:例会、统计、接待……他的最高纪录是一天接待了7波媒体记者,还不算从全国各地前来“取经”的考察团。
如今,经历半年多的磨合期,中心的运营正式上了轨道,“忙得脚不沾地的日子”也告一段落。随着民间借贷利率指数等相继发布,各项营运制度和配套体系不断完善,对中心来说,已经从最初的“摸着石头过河”到“沿着摸出来的路子走”,民间借贷规范化的初效正在慢慢显现。
根据最新一周的“温州指数”,民间综合融资年利率指数21.37%(折算月息平均1分7厘8),环比降低了5.1%;其中民间借贷服务中心利率15.28%(折算月息平均1分2厘7),环比下降了1.37%。
徐智潜告诉记者,“温州指数”的编制与发布,不仅反映温州民间融资市场资金价格趋势和波动情况,也为民间借贷提供依据,同时可为监管层防范金融风险、制定相关调控政策提供支撑,对引导民间资本走向规范化和阳光化起了“风向标”的作用。
除了定期公布融资指数,民间借贷服务中心还在近期推出了房产的二次顺位抵押和企业股权质押,突破了传统的房抵、车抵模式。徐智潜表示,股权质押对温州企业来说意义很大,过去,不少企业主只能选择用联保、互保的方式获得银行贷款,其中只要一方资金出现问题,链条中所有的企业都得受到牵连。如今,不少中小企业已经能从这种传统的担保链条中解脱出来,融资更安全。
在首家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逐步进入正轨的同时,这种模式也开始在温州遍地开花。2012年12月28日,乐清民间借贷服务中心正式开业,成为继鹿城区、平阳和苍南之后温州第四家民间借贷服务中心。据悉,未来随着中心扩面试点工作的继续推进,以及覆盖整个温州区域范围的民间借贷服务体系的搭建,金改“阳光化”的成效,还将进一步显现。
中小企业主:
期待金改真正改变“两难”境遇
不久前,连续剧《温州一家人》热播,主人公艰苦创业的经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创业的温州人精神引起了众多温商的共鸣。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许多中小企业主的创业历程显得更曲折和艰难,他们也更渴望获得国家政策和金融机构的支持。
38岁的温州人陈国祥早年批发过小商品、卖过金属配件,如今在瑞安自营一家小型加工厂,为家具建材做配件。自金融危机后,连年上涨的原材料和人工成本令他一再加大投入,今年他拿到一批订单,急于扩大生产,却因为没有可抵押物和负担不起过高的利息,被不少银行等大机构拒之门外。陈国祥没有放弃,终日为寻求贷款而奔波。
“店小利薄,却也不能关停呀。”陈国祥说。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他一家家跑过来。近几个月来,在瑞安、乐清等地又成立了多家小额贷款公司,这些都给了他希望。
陈国祥告诉记者,去年爆发的借贷风波,其实在温州民间暗涌已久,以前家家户户都沿袭着互相借贷、互相担保的做法。对于好不容易办起来的厂,他从来不敢冒风险,宁愿稳稳当当地走,不奢望天上掉馅饼。但工厂办起来才三年多,没有土地可抵押,自己开的车也是二手的,陈国祥说,哪怕一时贷不到款,只要坚持下去,多做几笔大的订单,把信誉建立起来,相信未来路会越走越宽。
钟德翼早年经历了下岗,在创业精神的鼓舞下,他开始钻研茶叶。2008年,他在泰顺包下了2000多亩茶园,成立了自己的茶业公司。通过不懈努力,企业如今逐步做大,还在2011年获得了温州市的“名优早茶评比”金奖。为了将品牌做大,争取连锁化经营,如今钟德翼再次奔波在资金筹措的道路上。
为了创业,钟德翼付出了大量心血和积蓄,成立4年多来,公司土地、厂房基本都是租的,面对新一波融资需求,目前能抵押借贷的实体资产却并不多。作为一家小微企业,他最希望的就是能更方便快捷地融到所需资金。
钟德翼对记者说,希望民间借贷在迈向合法化、阳光化的同时,能更多考虑到广大急缺资金的小微企业的需求。在没有房产土地等资产的情况下,寻求商标权、专利抵押和信用抵押是他最迫切的愿望。
服务广大中小企业、解决“两多两难”问题,是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设立的初衷之一。随着金改步伐,温州也正举全市之力为企业解决各类融资问题。
据统计,截至2012年12月10日,温州市新增各类信贷规模646.7亿元,新增直接融资规模88.59亿元。同时,去年全市新增上市公司4家,新增数占全省的19%,融资总额34.39亿元,占全省融资数的12.31%。两家企业发行私募债1.5亿元,一家企业2亿元私募债通过发行备案。
■记者手记
民间借贷
逐渐脱离“亲友关系”
2011年10月,昔日的温州眼镜行业龙头企业——信泰集团因资金链断裂而陷入危机,老板胡福林赴美“跑路”,成为一场震撼全国的民间借贷风波的导火索。对于昔日资产数十亿的企业而言,数千万元的银行欠款却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今在温州,像信泰集团一样遭遇过“地震”的企业正在谋求“灾后重生”;而其他的中小企业和民间百姓,除了自危、自省,也在反思中寻求突破。从全民炒股、全民炒房到全民放贷,经历了一次次投资的成功失败教训,温州人对于资金的态度越来越理性。如今,“温州精神”除了发挥在创业上,能不能在金融领域里敢为他人之先?太多人对此寄予了厚望。马光远等口风犀利的财经评论家,公开谈论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时表现得“责之切”,事后却承认,这都是因为自己对金改“爱之深”。
自2012年4月国务院批准成立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以来,各方一直在期待细则措施的出台。2012年11月23日,《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正式对外发布。细则出台不久,不少措施便纷纷落地。2012年11月30日,由30家小贷公司抱团组成的温州市小额贷款公司协会宣告成立,为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规范行业发展迈出新的一步;2012年12月7日,选取350个监测点进行采样、按周统计的“温州指数”正式对外发布;未来,该指数还将逐步缩短时间,争取实现按天发布。
尽管没有特别“大刀阔斧”之举,但对于细则的出台,国内专家都给予了肯定和期待。
温州经济学家马津龙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许多人最关心的是金改《实施方案》在打破金融垄断制度上是不是有所突破。在这个问题上,关键在细则提出的“加快发展新型金融组织”,有没有可能为纯粹民营银行的建立创造条件。
马津龙表示,国家《总体方案》中提到,“鼓励和支持民间资金参与地方金融机构改革,依法发起设立或参股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在《实施方案》中则成了“支持民间资金参与地方金融机构改革,鼓励民间资金根据有关规定发起设立或参股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细则将“依法”改为“根据有关规定”,就为作为试验区的温州自行制定“有关规定”,留下了想象空间和回旋余地。从“某种意义上说,金融垄断壁垒的政策缺口疑似打开,下一步就看温州改革的具体行动了。”
对许多温州人来说,民间借贷是出于投资、创业的需求,过去民间借贷动辄月息三四分,收益颇高,但风险也大;风波过后,不少人更为谨慎,亲朋好友都不敢轻易借款。如今,小额信贷公司等金融中介机构纷纷成立,突破了温州人一贯以来由人缘、地缘、血缘建立的信用关系,在陌生人之间达成一对一的信用关系,成为沟通实业创业和投资需求的新的桥梁。单一金融机构不可能满足所有的经济需求。未来,这一领域还将有越来越多人群加入,依靠多业态多层次的体系,服务更多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