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Shibor连降 业内预测6月底银行依然资金紧张

2013年06月27日 07:43   来源:北京日报   杨汛

  昨日,银行间市场短期利率呈短端和长端下降、中端回涨的局势。这显示出货币市场的资金面整体紧张情绪已经大为缓解,但对半年时点资金紧张的担忧仍在。

  银行间市场隔夜拆放利率昨日下降18基点至5.553%,已经连续第四个交易日下降,较最高点已下降789.1基点。6月20日,上海银行间市场隔夜拆放利率曾达到13.444%的历史最高点,昨日隔夜拆放利率较当日已经下降789.1基点。7天拆放利率下降44.3基点至7.201%,较6月20日高达11.004%的历史高位已下降380.3基点。

  “央行也说了,已经向一些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金融机构提供了流动性支持,这些机构也发挥了‘稳定器’的作用,向市场融出资金。”某商业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银行间市场短期利率下降意味着短期内资金偏紧的状况稍得缓解,但14天及1月期利率都出现回涨,也预示着6月底银行依然面临着资金紧张的局面。

  这一观点也得到了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的印证。连平昨日表示,当前银行间资金偏紧状况不会持续太长时间,“有人说这种状况下半年持续下去,我说是绝对不可能的。七月初以后情况会逐步有所缓解。”

  在货币政策走势方面,连平认为,首要任务仍是稳增长,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维持既定的调整框架,所以货币政策不会收紧。对于有观点认为,央行在银行间隔夜回购利率飙升时期没有向市场“放水”,意味着政策要开始收紧,他称这是“误读了政策”。

  连平表示,未来不排除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性,但央行会以公开市场操作作为市场流动性调整的一个最主要工具。

  值得关注的是,央行也表示,今后要根据市场流动性的实际状况,积极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及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常备借贷便利(SLF)等创新工具组合,适时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平抑短期异常波动,稳定市场预期,保持货币市场稳定。

  马上就访

  银行资金交易员:

  一天打上百电话就为“找钱”

  昨日下午6时,金融街某银行大厅。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后,银行资金交易员刘洋(化名)如约坐到记者面前。虽然西装革履,但眼中的血丝、沙哑的嗓音,让他显得非常疲惫。

  “焦头烂额。”刘洋用四个字形容这几天的工作状态。“每天7点不到,就坐在工位上,打电话一打就是一天,极度焦虑。”这或许是大多数交易员共同的心声。作为冲锋在银行资金交易的一线工作人员,他们对于6月以来的“钱荒”有着最直接的感受。

  6月20日,是刘洋难以忘记的一天。从上午开盘,他就敏锐地感到“情况不太对”。

  “银行间隔夜和7天回购利率一开盘,就分别达到10%和12%的高位,然后一路走高。”刘洋说,银行之间拆借资金本是常事,利率高一点,意味着市场有些“缺钱”。但是,到中午11时50分左右,隔夜回购成交水平竟然攀高至30%。“我当了十几年的交易员,如此高的利率闻所未闻。”

  刘洋坐在电脑前,抓起电话,开始一个接一个拨出。“打给一切我能找到的渠道。银行类机构、保险类机构、信托、融资租赁公司……就是为了‘找钱’。”即使利率高企至此,市场资金依然难觅。“打过去人家也诉苦,说是自己手上也没有钱。”

  在打出了上百个电话之后,刘洋总算是顺利筹到300多亿元资金,完成了当天的交易工作。“幸好得到了一些政策性银行的帮助,加上我也有所准备,之前一些资金的到期期限安排合理,才算渡过这一关。”

  作为一个工作多年的老交易员,刘洋在6月初就敏锐地感觉到市场风向的变化。

  “确切地说应该是端午节后,市场资金就明显比往年同期紧张得多。”刘洋说,每到半年时间节点,年中存贷比考核和理财产品到期等因素都会使得市场资金比较紧张,但以往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6月底,很少像今年这样提前近一个月显现。

  刘洋据此判断,更大规模的“钱荒”可能即将到来。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交易员都有这份敏感。年初流动性过于宽松,市场上的多数交易员形成定势思维,觉得在基本面不乐观的情况下,不会出现资金紧缺问题。

  盘活货币存量,避免资金“空转”,支持实体经济是央行给商业银行提出的最新要求。但作为一线员工,刘洋说自己还是有些“看不懂”。

  “举个例子,你缺钱,我借了10万元给你,约好明年还。这10万元就是货币存量。”刘洋在纸上画了张草图:“这10万元借给你了,你怎么花,我管不着。按照合同,最快你也要明年才还给我。那么,我怎么来‘盘活’它?我只能等它到期啊。”

  度过了6月20日如同“过山车”般的一天之后,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近日来逐渐回调,但刘洋并没有感觉轻松一些。

  “拆借利率虽然有所下降,但总体依然维持着较高的水平,每天‘找钱’的任务完成起来同样不容易。”刘洋预计,资金紧张的状况可能一直延续到7月初,“下个月才能好一些。”


(责任编辑:康博)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