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金法的实施,对于处于困境的基金行业无疑将会带来积极的影响!这一观点几乎得到了业内的一致肯定。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基金行业来说,其中最为关键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仍然是人——那就是基金经理。
随着“90后”基金经理的近乎绝迹,随着“00后”知名基金经理的流失,“10后”基金经理能在市场期待中,勇挑重担吗?
公募行业投资经理的新陈代谢渐呈加速之势。如今每上任的4位基金经理中,就有1位是“实战”年限在1年以内的新手,“实战”经历大多不到3年的“2010年后”基金经理渐成主流。而最早的一批“90年代”的基金经理们,现已所剩无几。
今年6月,又有两位资深基金经理刘天君和史伟辞职,离开公募基金。
公募基金经理流转加速
6月份,新基金发行的频率依旧高企,一些新产品尚未被销售人员记住,便已匆匆下架了。基金经理更新换代的速度也如此,6月以来,上任的36位基金经理中,有9位的简历显示,其操盘公募基金的经历在1年内。
随着新基金的迅速扩容,基金经理队伍也日益壮大。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今年以来“由零开始”的公募基金经理达90人次。其中虽也有不乏深厚背景:或有海外投资背景、或有非公募产品的管理经验,但公募基金的实际经验却均为空白。
在“新人”纷纷上岗的同时,基金行业的“老人”却在逐渐流失:自2007年始,江晖、田荣华、赵军等第一批“公转私”后,每年均有资深公募基金经理离职。今年以来已有多位知名经理“奔私”:5月,华夏基金副总、曾任华夏蓝筹、华夏优势基金经理的刘文东离职;6月,嘉实基金投资部总经理、嘉实优质企业、成长收益基金经理的刘天君也随之卸任;同月,交银施罗德基金经理史伟也悄然挂印。
三位基金经理均在公募行业从业超过10年,史伟担任基金经理的累计年限超过7年,刘文东和刘天君也都接近7年。这些资深的基金经理,已经积累了声誉等资本,从事私募后对于高净值客户显然具有一定的号召力。
目前公募行业内,基金经理从业经历超过7年的投资经理仅余60人,其中不少已位居公司管理层,主要精力放在具体产品管理上的也已较少。只有很少一些资深基金经理还会参与新基金的运作管理,今年仍挂名新产品的基金经理,只有嘉实基金的邵健、海富通基金的邵佳民、富国基金的饶刚、易方达基金的林飞、鹏华基金的初冬等寥寥几人。
2000年之前的第一代基金经理已陆续散去,如今只剩下汇丰晋信的林彤彤和华安基金的尚志民区区两人。而2010年以后上岗的基金经理已成为行业主力军,占总人数的50%以上。这些“10后”基金经理以惊人的速度成长起来,并承担起了很大的工作量,不少基金经理同时管理3只以上的产品。
“这是行业发展中正常现象。”有中型基金公司投资部总经理认为,“早期的基金经理,上岗要求与现在不可同日而语,那时的基金公司并无完备的投研体系,基金经理都很年轻,未经过系统的培养历练。而现在的要求比当时高多了,所以现在一个基金经理,虽可能才刚刚上岗,但之前已看了很多年行业,通过模拟盘、担任助理,也积累了一些实战经验。”
事实上,有不少投资经历并不长的基金经理,最近两年凭借优异的业绩脱颖而出。去、今年以来业绩均保持领先的上投摩根新兴动力基金经理杜猛,走上公募投资岗位还不到两年,但其从业时间已超过10年,有较长的行业研究经历。
人员结构分化
基金经理上岗时间的长短,虽然与其投资能力并不能成绝对正比,但基金经理的配置,却也折射出基金公司投研实力和体系建设。目前业内绝大多数公司旗下的基金经理平均上岗年限在2~4年之间。
海富通多年以来,都是行业中基金经理平均任职年限最长的基金公司,晨星数据显示达5.7年。其中投资总监陈洪、两位投资副总监蒋征、邵佳民任职时间都在10年左右。海富通旗下基金经理的流动率在行业内处于较低水平,虽然最近两年有所提升,有几位资深基金经理相继离开,不过由于其新产品发行较少,引进和提拔的基金经理也较有限,公司投资人员整体结构仍以“老人”为主。
而易方达基金由于近年加速提拔新人,投资人员平均任职期限下降到2.4年,为前十大基金公司中最短。易方达去年开始的“投研大改革”持续推进,2012年以来新聘任的基金经理有14人,且此前均无公募基金管理经验;除内部培养外,也有自别家加盟而来的人员。与此同时,去年易方达有多位资深基金经理辞职。
另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华夏基金,早年的明星基金经理战略对提升公司品牌和市场号召力效果显著,但在硬币的另一面,旗下声名显赫的基金经理们最终纷纷离职自立门户。从最早的江晖、石波,到此后星光熠熠的孙建冬、王亚伟,再到今年离职的刘文东。不过,“明星”一代的陆续离去也为新人们挪出了位子,尤其是投研人才济济的华夏基金。从去年初至今,华夏基金从内部新聘任了12位基金经理,从简历来看,华夏基金对人选十分严格,除了此前的工作经历外,这些新经理已大多在华夏基金工作5~6年,最短的也有3年,几乎均由内部擢拔而来。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新基金公司越来越难以吸引行业中“老手”加盟,因此新公司的基金经理平均从业年限往往不足一年。略早成立的几家新基金公司仍倾向于在行业内找熟手:纽银梅隆西部基金挖来闫旭、平安大华基金聘用颜正华、财通基金找来黄瑞庆。但越发艰难的生存环境很难留住基金经理们,黄瑞庆、颜正华等人都先后离任。
而2012年后成立的长安基金、安信基金、方正富邦基金、国金通用基金等公司,现任基金经理均无公募基金管理经验,部分来自券商、银行、保险,部分人员则曾在基金行业中从事投研工作。
“这也并不一定是招不到人,而和管理层思路有很大关系”有行业分析人认为。可见的是,对于券商系的新基金公司而言,股东方则成为基金经理的重要提供源泉。如富安达基金的投研团队基本是从股东南京证券整体移植,其投资总监、富安达优势成长基金经理孔学兵便来自南京证券。
从近一两年的投资业绩来看,“外来的和尚”也并非好念经,选择空降行业熟手的新基金公司均未出现表现突出、优势明显的投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