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股市见财化水 基金跑赢通胀

2013年05月30日 08:13   来源:广州日报   

  近期大盘经过一轮整固后再度来到2300点关口,市场乐观情绪升温。记者查阅历史数据发现,自2008年以来,2300点往往成为“牛熊分界”的关键点位。记者观察2008年以来的数据也发现,2300点是一个值得寻味的点位。

  在可比数据较多的过去近三年2300点轮回中,公募基金的平均收益水平优于阳光私募和券商资管。

  本报讯 (文/表记者吴倩) 据不完全统计,过去5年时间内,沪指围绕2300点展开的反复震荡已达10个轮回。又见2300点,谁会是A股2300点轮回零和博弈中的胜者?在可比数据较多的过去近三年2300点轮回中,公募基金平均回报率12.33%,平均收益水平优于阳光私募和券商资管。

  股市零和博弈基金赚12%

  2008年4季度上证指数探至谷底后,经震荡调整2009年2月收复2300点,随后开启了长达半年的牛市。同样2010年年中,上证指数回落至2300点左右,随后大盘强势提升至3100多点。而在过去两年中,上证指数每站上2300点后续支撑力量就显不足,如2012年3月、5月和今年1月,冲上2400点后就掉头向下,让一度期待展开大牛市行情的投资者落空。

  A股频频在2300点附近回归原点,股民见财化水,但相当一部分公募基金跑赢通胀。

  从可比数据较多的过去近三年的情况来看,2010年7月2日,上证指数盘中见到2319点低点后,一路向上,涨至3100多点,据同花顺iFinD数据,自2010年7月2日至昨日,具可比数据的公募基金(非货币基金)期间平均回报率达12.33%。

  其中,517只、占比约83%的公募基金产品取得正收益,业绩表现前三的公募基金广发核心精选股票、广发聚瑞股票以及农银行业成长股票回报率分别高达约62%、60%和59%。101只亏损基金中,亏损幅度最大的普通偏股基金华商产业升级股票、东吴行业轮动股票、中海能源策略混合的亏损比例则分别在20%左右。

  私募平均业绩不及公募

  本周过后,券商和私募机构开展公募基金管理将正式开闸,券商和私募机构将会为普通投资者提供更多的理财选择。不过,过去三年2300点轮回,不论是从平均收益水平还是收益率分布看,与阳光私募和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相比,公募基金均显示出领先优势。

  据同花顺iFinD数据,自2010年7月2日至昨日,具可比数据的阳光私募产品平均收益率为1.85%,远远落后于公募基金的整体水平。

  其中,业绩表现最好的千足金混沌二号收益率高达121%,泽熙瑞金1号、展博1期同期的回报率也均超过了60%。不过,收益率超过10%的私募基金占比仅32%,而公募基金的这一比例高达57%。

  同期,私募基金的亏损面远高于公募基金,581只产品中共有265只未能盈利,占比约45%。其中,中融信托-混沌2号、华润信托-时策1期、中融信托-中风投一号的亏损比例都超过50%。

  而期间券商集合理财产品

  的平均收益水平与私募基金接近,为1.66%,收益率超过10%的产品占比34%,业绩表现最好的东方红4号回报率近33%。亏损比例亦高达42%,亏损最严重的财富1号跌幅近39%。

  投资建议:

  关注业绩稳定增长私募

  业内人士认为,私募基金内部大分化格局十分突出,这一分化程度远超公募基金。从这个角度看,公募基金更适合普通大众投资,愿意承受较大风险的投资者或许会选择波动大的私募。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人士建议,投资者可以参考以下几点,首先选择一些经过长期历史过滤的私募品种,在未来的业绩表现上可能更值得投资者期待;其次投资者应根据自身资金、风险承受能力及专业第三方投顾的帮助,适当参与一些以往业绩稳定增长的私募品种。最后,购买后保持关注。

  对于券商理财产品和公募基金的选择上,众禄基金研究中心王晶指出,公募基金更善于获取上涨收益,而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在风险控制上则做得较好。

  此外,在大盘价值类个股表现较好的时候,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收益大幅低于公募基金,而在小盘成长类个股表现较优的阶段,券商集合理财产品表现则接近公募基金,在仓位上,公募基金持续以七八成的仓位在投资,而券商集合理财则以四五成的仓位在投资,这样来看,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在小盘成长股的运作上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责任编辑:刘佳)

閸掑棔闊╅崚甯窗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