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月底银行迎来半年考 各家银行都“差钱儿”

2013年06月20日 14:09   来源:北京晚报   

    “吴女士,您好!我行6月17日至22日理财产品提价了!35天年化收益率4.7%,89天年化率4.9%,181天年化率5.1%……认购从速。”6月以来,吴小姐就不断收到这种通知新发理财产品的短信,有些甚至来自她从未办理过业务的银行。她发现,最近银行不仅发行的理财产品数量增加,而且收益定价也比之前提高了。

    现象

    国有行涨幅最高

    “最近接收到的银行理财产品的短信明显多了,而且收益也提高了不少”。吴女士的感觉没有错,理财机构普益财富通过比较不同类型银行的产品收益定价情况发现,5月以来国有银行的产品周度平均预期收益率的上涨程度高于股份制银行以及城商行。该机构的报告显示,以1至3个月期产品为例,国有银行人民币债券与货币市场类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从5月第一周的3.67%上涨至本周的4.48%,而所有人民币产品则从3.75%升至4.62%,涨幅均超过80个基点。而股份制银行以及城商行的产品收益率仅出现微幅上升,5月第一周至本周的涨幅均未超过20个基点,收益率走势较为平稳。

    记者搜索各银行新发售的理财产品,也证实了上述论断。比如工行“两权其美”期限36天,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为4.80%。建行“乾元—共享型(夏日倾情)”期限45天,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达到4.9%。而平安、民生、华夏35天人民币理财的年化率在4.5%左右,招行、南京银行的则在4.3%至4.5%之间。

    原因

    银行的手头紧了

    6月份正是银行向央行缴纳存准金的时间,6月底又将迎来银行业的半年考,正是银行资金回笼的时间,再加上热钱外逃,现在各家银行或多或少有些“差钱儿”,揽储大战一触即发。难怪各家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收益逐渐走高。

    银行间市场资金面趋紧也体现在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飙升:一个月前,隔夜拆放利率还不到3%,而6月7日骤然上涨至8.29%,8日更是达到了9.58%的高位,6月9日至18日经历小幅回落后,昨天再次冲上7.66%的高位。一周和一个月期限的拆放利率从7日升至6%以上后,一直未再回落下去。3个月期限的拆放利率同样保持着稳步攀升趋势,已连续数日超过5%。

    普益财富研究员方瑞指出,银行间市场短期资金流动性的突然紧张引发了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上涨,特别是3个月以下的短期限产品上涨幅度较大。“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对象以货币市场工具以及债券为主,因此货币市场资金利率的上涨促使新发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出现上升。”据他提供的数据,观察人民币款债券与货币市场类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走势,5月份以来,1至3个月期限产品的周度收益率几乎保持着稳步增长态势,且进入6月有加速之势。本周已升至4.52%,另外1个月以下期限产品也在近两周上涨明显,本周达到3.56%。从所有人民币款理财产品来看,平均预期收益率近期也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1至3个月期限产品的收益率从5月第一周的3.93%持续上涨,本周已达到4.56%。

    专家

    呼吁释放流动性

    面对资金面紧张带来的理财产品收益预期节节攀升,许多专家都呼吁央行可以适当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缓解市场流动性。

    存款准备金是指银行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中国人民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目前我国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为20%,中小金融机构是16.5%。这意味着,老百姓在商业银行每存100元,就有20元被放进了央行,商业银行不得动用这20元去放贷。

    昨天,在和讯网主办的2013年外汇市场投资策略研讨会上,中央财经大学外汇储备研究中心主任李杰表示,以前在流动性充足的时候,央行多次提高存准率,是为了控制热钱流入,现在经济形势发生了变化,央行政策也应随时予以调整。“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降息相比,降准更有针对性。”

    汇丰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也表示,在通胀压力回落的背景下,货币政策宽松仍应持续,具体主要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补充流动性,以及存款准备金率下调。

(责任编辑:刘佳)

閸掑棔闊╅崚甯窗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