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涉外企业保险需求强劲 考验险企承保能力

2013年05月30日 06:53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企业正加快“走出去”的步伐。随着中国在海外承包工程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无论是涉及当地市场的强制保险还是企业的主动性保险需求都在增加。这对险企来说,既意味着巨大的市场机遇,也是对其实力的考验。苏黎世保险公司北京分公司总经理兼中国区工程险负责人戴嘉日前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专访时,深入剖析了当前的海外工程险市场需求、主流操作模式以及市场创新。

  承揽工程从低端走向高端

  巨大的海外工程承包市场,酝酿着巨大的海外工程保险商机。那么,保险需求从何而来?

  戴嘉表示,按照需求的原动力来看,企业的保险需求主要体现在四方面:第一,根据中国以及项目所在地的相关法律、法规必须购买的强制保险。比如,根据商务部发布的《关于加强境外劳务人员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企业签订对外劳务合作时必须包含劳务人员保险条款,所以境外劳务人员一般都会得到相应的保险保障。又比如,有些国家会强制要求工程投保自然灾害险等保险。

  第二,承包合同规定或项目其他相关方,如融资方的要求。投资人如借贷银行,为了其资金的安全,往往会要求业主或承包商必须购买一系列商业保险。

  第三,部分承包商从自身风险管理的角度出发,主动购买商业保险。目前,这方面的需求正越来越多。

  第四,社会责任所带来的保险需求。例如,中国企业走出海外,处于对项目所在地的社会责任,防止由于意外事故对当地造成不良的后果,往往会投保一定的商业保险,如环境污染责任险等。

  为何企业的主动保险需求正越来越多?戴嘉表示,近年来,中国企业到海外承包工程的风险管理意识正越来越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首先是海外工程承包的内涵正不断发生变化。最初的海外工程是派建筑工人到工地上挣劳务费,然后发展到施工分包、施工总承包,其后发展到设计、采购、服务一条龙的总包,近几年又出现工程和投融资相结合的形式,中国在海外承揽的工程正在从低端逐步向高端发展。随着角色的不断转换,海外工程承包的内容愈加复杂化、专业化、综合化,这使得企业面临的综合风险更为复杂,从而产生了对保险的内在需求。

  实践出真知。随着“出海”的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很多企业在海外遇到了由于自然环境、法律环境等因素带来的影响,遭受了损失,从而充分意识到风险管理和风险转移的重要性,产生保险需求,当他们再次出击时就会慎重考虑保险方案。

  两大模式各有利弊

  对企业来说,到海外工程承包工程,应该如何选择保险方式?目前主流的操作模式是怎样的?

  戴嘉表示,绝大部分国家的法律规定,企业投保必须在当地注册的保险公司出具保单才能受到当地法律保护。也就是说,无论最终承担风险的是谁,都必须有一张从当地保险公司出具的保单。基于这个前提,当前企业投保海外工程险有两种主流的操作模式。

  一种模式是,企业找一家在中国和项目所在地都有分支机构的跨国保险公司投保。对企业来说,其所有的保险商务谈判都可以与其中国的保险分支机构进行,谈妥以后,由项目所在地的保险分支机构出单。由于同属一家保险公司,投保和理赔沟通都相对简单便捷。

  另一种模式是通过再保险的方法进行投保。即在项目所在地保险公司出单,然后大比例地将风险回分到中国的保险公司。这需要投保企业对当地的保险市场和保险交易过程十分熟悉,同时,理赔流程也相对复杂。其优势在于,投保人能够得益于与中国保险市场的长期合作和彼此的信任从而获得较为优惠的价格条件,从而降低企业保险成本。

  尽管两种模式都比较常见,但从发展趋势上看,选择网络比较健全的国际险企投保更利于企业对海外工程进行风险管理。因为工程险的被保险人往往涉及项目相关的各方,包括业主、承包商、分包商以及各种设备供应商,他们往往是来自不同国家,在理赔过程中,往往需要与项目各方进行沟通。此时,跨国保险企业的经验对项目的恢复带来很大的帮助。如涉及到周边居民的情况,只有在当地有服务机构的公司才能更快处理,安抚好居民情绪,减小对工程进度的影响。

  服务与细分市场的创新

  “归根结底,保险对象最主要的还是人和物。”戴嘉表示。目前,海外工程险的主要保险产品都是很成熟的,保险公司必须在风险管理领域和细分市场产品开发领域进行创新,开拓市场。

  当前,涉及工程本身的建筑工程险、安装工程险、劳工保险等产品都是相当成熟的;涉及员工的员工意外险、雇主责任险、工伤保险等也是最常见、需求最广的。

  戴嘉认为,在成熟产品领域,创新的重点在于,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对保单的维护、对风险的管理。例如,在一些重大的工程节点提供防损防灾的指导意见和建议;在重大自然灾害季节,根据项目所在地的风险特征给企业提供相应的灾害预防方案等。说到底,这考验的是险企如何在承保过程中给客户保单以外的附加服务。

  另一方面的创新在于,险企可以针对特殊细分市场开发产品并进行风险管理。例如,将专业责任险从医生、律师等职业人士扩展到海外工程的建筑师、设计工程师群体;针对海外承包项目由于多种不确定因素可能导致延迟交付,从而给业主带来预期利润损失的现象,开发预期利润保险等产品。

  戴嘉表示,无论工程承包主体不同、工程实施地点不同,还是工程的建设内容不同,都会使项目面临不同的风险,因此,可以说每一个海外工程的风险都是独特的,每一张保单都应该是为此度身定制的。目前,保险公司大多对海外工程项目的每一个风险标的都单独核保,没有标准产品。这使得每承保一个工程险项目都很难直接套用过去的经验,必须抽丝剥茧,找出一些同质化的现象和问题,进行数据积累和分析,设计出合理的产品和承保方式。这些因素,既考验险企的创新能力,也对其风险管理能力、综合承保能力的巨大考验。(冷翠华)


(责任编辑:向婷)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